-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熹的“义利观”思想及评价.doc
朱熹的“义利观”思想及评价
1.义利观的发展过程
1.1 先秦儒学
所谓“义”,引申为道义、道德、公正、正义。“利”,是利益,功利的意思。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怎么看待这两者联系的观点。先秦儒家的代表包括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义利观思想就构成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框架和内涵。
儒家有着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就是要求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违背义,要受到义的约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这个意思。先秦儒家主张“利”的获得必须要能够符合社会道义原则。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及孟子的“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的观点都说明了利是义存在的客观基础,而义是取得利的前提原则,二者不可有差。当然,“利”也有分别,它包含公利与私利。儒家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精神,家族、国家的利益优先,“私利”要服从“公利”,也就是“利”要服从“义”。在《荀子荣辱》中,荀子明确提出“先义后利”观点,“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1.2 宋明理学
从不同学派的义利观来研究,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也是造成观点不同的原因。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利益观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到达一个阶段。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程颐程颢提出的“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为利”都表明了这个时期,义利观中对义重视的程度。
也有一部分人有不一样的观点。如陈亮、叶适等思想家提出了利是基础的观念,为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想开辟了道路。在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理学派和心学派三派鼎足而立。
永嘉学派的思想是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他们强调功利,注重事功。永嘉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薛季宣、叶适。他们都与朱熹有过或多或少的学术交往。朱熹与薛氏虽未谋面,也不曾相识,但相知甚早,并互有书信往来。但是薛氏讲求实事实功的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故为朱熹所不喜。朱熹与陈傅良原本彼此相闻而不相识,其间建立起学术关系,是在朱熹、陈亮间展开“王霸义利之辨”而陈亮请求陈傅良予以评判的时候。当时,陈傅良在回复陈亮的信中,归纳了双方的论点说:“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作工夫。”
意思是说,陈亮以事功效果来判断“有德无德”、“有理无理”,是不妥当的。“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
此朱丈之说也。朱熹还与叶适展开了义理与功利之辩。这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叶适的功利之学是与他主张改革的方案分不开的。他认为,必须改革弊政,才能富国强兵,如果像道学家一样,空谈义理,只能是民困兵弱,财竭势衰。他还主张减少国家财政开支,限定国用,以补不足由于金兵的不断进犯,国内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对金战和问题,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叶适从他的功利主义出发,主张恢复失地,报仇雪耻。
为了收复失地,必须强兵,急需改变“进不可战,退不可守”的状况。叶适依据当时的社会形势,极力反对朱熹的空谈。
朱熹等理学家,以义理反对功利,似乎对功利深恶痛绝,但他们只是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而实际上是维护着南宋大官僚地主集团私利的伪善者。当然叶适所说的功利主义,并不是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而是地主阶级的功利主义,但是,它在与朱熹等理学家的论争中,还是有一些合理的观点,而且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进步的作用。这个是值得借鉴的。
2.朱熹的“义利观”思想
2.1 义的含义
“义”通常指“仁义”“礼义”,关于“义”的理解,历代思想家也大都不出“仁”“礼”两方面的范围。朱熹关于“义”的理解也一样,他在《孟子集注》里注解“仁义”为“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朱熹认为,”义”是人的道德理性对人本心的裁制,对具体人伦事物合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与把握。”他指出:“仁”“义”分别为”心之德”“心之制”,认为“仁”“义”均为发于心的德性,“仁”为人心之道德本体,“义”则为人依据“仁”对其内心欲念的裁断与控制。
在朱熹看来,义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反映的、约定成俗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他曾说,“义者,天理之所宜”;“义,宜也,事须要合宜”。这里的“天理”,包含有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意思。所谓“义”,就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适宜,合乎“天理”。对此,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事之宜,方是指那事物当然之理”这意思是说,这事应当这样,那事应当那样,各有其“理”所循,也就是合乎义。“义是事事合宜”。朱熹不仅把“义”当作外在事物的一成之规,而且也认为是人自身内心所应有的处理外在事物的原则,是人本身应具备的道德观念。所以他说,“义者,此心之制之谓也”。
2.2 利的含义
“利”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小学数学(五,六年级).doc
- “敬”与审美——朱熹美学的基本特性研究[权威资料].doc
-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和策略思索.doc
- 培养法律意识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讲述.doc
- 论朱熹《小学》对当今小学德育变革的启示.doc
- 吉林省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调查报告.doc
- 城镇化过程中民族文化交往的研究.doc
-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解析.docx
-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教育论文.doc
-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民族文化.doc
- 量子计算行业2025年政策环境与市场机会研究报告.docx
- 2025卫生资格考试与人际沟通的试题及答案.docx
-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研发与市场推广策略风险评估报告.docx
- 2025卫生资格考试与社会责任的试题与答案.docx
- 2025年智能窗帘控制系统在智能家居安防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报告.docx
- 2025卫生资格考试中的思辨能力与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分析报告.docx
- 共享单车在城市交通出行中的环境影响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与海洋工程物流行业的协同发展报告.docx
- 《生态修复工程植被恢复技术优化与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