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丝路古道上洛阳籍使者
丝路古道上洛阳籍使者
[摘要]王玄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他曾四次出使印度,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运用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对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的经历及在印度的活动情况作了系统梳理,以此来印证王玄策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中印文化交流;佛教艺术;王玄策
[中图分类号]K8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53-04
一
在中原与西域交通历史上,洛阳人王玄策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王玄策一生曾四次翻越喜玛拉雅山出使印度,从而谱写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
有关他通使中印的事迹,学者们依据古籍文献的片段记载,大体勾勒出了一个系统的履历梗概。
玄奘至印度摩伽陀国,国王尸罗逸多(印度戒日王)在贞观十五年(641)遣使上书中国,唐太宗命梁怀璥持节慰抚。尸罗逸多复遣使者随入朝。太宗又命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送其使还国。此为王玄策第一次奉使赴印,时间是贞观十七年(643)三月,同年十二月到摩伽陀国。至十九年(645)正月二十七日,王玄策等于耆阇崛山刊碑立铭,同年二月十一日又于摩诃菩提寺树碑纪德。此行约于贞观二十年(646)归国。
贞观二十一年(647),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第二次奉使印度。此次抵达印度时,适逢戒日王辞世,国事动荡。其大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并发兵劫掠唐朝使团,王玄策遁返吐蕃请兵击败阿罗那顺并擒之。贞观二十二年(648),将其献俘于长安。
显庆三年(658),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四年(659),至婆栗阇国。五年(660)九月二十七日,再抵摩诃菩提寺,十月一日离寺归国。关于此次奉使行迹,近年考古发现又有珍贵史料可以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难得的信息。
龙朔年间(661~663),王玄策奉唐室敕令赴天竺追高僧玄照入京,这是王玄策第四次奉使印度。玄照归国后,曾于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前庭造像一龛。
作为一个洛阳籍的外交使节,王玄策在中、印交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散佚和匮乏,以致造成这一历史人物一段精彩涉外遗事的隐???。本文依相关史籍之记载,对王玄策西域行迹作一大致回顾。
二
在王玄策通使印度的过程中,以下几项文化活动尤其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①
内典记载:“唐显庆二年(657年),敕使王玄策等往西国,送佛袈裟……”②
又有记载“依《王玄策行传》云,西国瑞像无穷,且录摩诃菩提树像云,昔师子国王名尸迷佉拔摩(原注:唐云功德云)楚王遣二比丘来诣此寺,大者名摩诃諵(此云大名),小者优波(此云授记),其二比丘礼菩提树金刚座讫,此寺不安置,其二比丘乃还其本国……王使至彼,请诸僧众。及此诸使人,至诚殷请,累日行道忏悔,兼申来意,方得图画,仿佛周尽。直为此像,出其经本,向有十卷,将传此地。其匠宋法智等,巧穷圣容,图写圣颜,来到京都,道俗竞摩。”③
史籍中关于与王玄策一同赴印且摹写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坐像的美术匠师宋法智的记载,成书于垂拱四年(688)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其事迹曾谓:麟德元年(664)正月二十三日玄奘卒前,“又命塑工宋法智于嘉寿殿竖菩提像骨”。④
王玄策出使印度的历程中,最富有文教宣传意味的是其在佛陀故乡两大历史遗迹上刊勒汉文碑铭的活动。
内典依王玄策《行传》载云:“粤以大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内,爰发明诏,令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送婆罗门客还国。其年十二月至摩伽陀国,因即巡省佛乡,览观遗踪,圣迹神化,在处感徵。至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遂登耆阇崛山,流目综观,旁眺罔极,自佛灭度千有余年,圣迹遗基,俨然具在,一行一坐,皆有塔记。自惟器识边鄙,忽得躬睹灵迹,一悲一喜,不能裁抑。因铭其山,用传不朽,欲使大唐皇帝,与日月而长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其辞曰:‘大唐出震,膺图龙飞,光宅率土,恩覃四夷,化高三五,德迈轩羲,高悬玉镜,垂拱无为,其一。道法自然,儒宗随世,安上作礼,移风乐制,发于中土,不同叶裔,释教降此,运于无际,其二。神力自在,应化无边,或涌于地,或降于天,百亿日月,三千大千,法云共扇,妙理俱宣,其三。郁乎此山,奇状增多,上飞香云,下临澄波,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经过,存圣迹于危峰,伫遗趾于岩阿,其四。参差岭嶂,重叠岩廊,铿锵宝铎,氛氲异香,览华山之神踪,勒贞碑于崇岗,弛(驰)大唐之淳化,齐天地之久长,其五。”⑤
同年翌月,王玄策另在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亦有勒碑之事实:“此汉使奉敕往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至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一日,于菩提树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门令使魏才书。昔汉魏君临,穷兵用武,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犹尚北勒阗颜,东封不到。大唐牢笼六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