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演变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演变
千百年来,我国饮茶之俗经久不衰,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爱好,使人们将品茶逐渐向艺术化发展,并把品茶作为一种显示高雅、素养与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来加以追求和创造,因而茶博物具也不断得到艺术的再创造。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主要产地,是茶的故乡,饮茶之习,古已有之。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古称“荼”,由此可知茶在我国古代始于药用。茶不仅其味清香,而且能清暑解毒,理气顺食,提神助思。茶作为日常饮品,成为时尚,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专门的器具——茶具。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的变化,茶具的形制亦不断有所改变。历代文献记载、绘画的作品以及文物实物等等,都为我们今天区分各时期的茶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可以相互印证研究。有关茶具的文献记载很多,文物实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本书收录的中国历代茶具,基本可以贯穿于中国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据目前已知的文献记载,饮茶之习俗始于汉之蜀地和江南一带。
汉代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和“武阳买茶”等记载,证明早于汉代,作为饮料的茶已成为商品进行买卖。早期饮茶并非如同今日,茶叶常配以姜、葱及其他食物混煮成汤或供药用。煮茶、饮茶因此还没有专用的器具,炊器、饮器多是一物多用,酒具、茶具基本通用,未见有明显的差异。据《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孙皓密赐荼荈以当酒”,说明三国时期已有以茶代酒来款待客人了。这里收录的青黄釉耳盏,平面作椭圆形,两侧附月形耳,腹较浅,平底,施青黄釉,造型古朴雅致。耳盏又称羽觞,还见有铜制和漆制品,常与托盘一起使用。直口、筒身、平底的青釉盏,内外遍施青釉,常见于江南地区陶瓷器中。以上两器物均为汉代饮器,在茶具与其他饮具分化出来以前,均可兼作茶具使用。
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化的茶具从饮食器逐渐分化出来,首先出现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盏,以防烫指之用具。据唐代李匡乂《资暇录·茶拓子》记载“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及以蜡环楪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也有类似之记录。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托始于唐之说不确切。盏托是从托盘发展而来,东汉已有一盘托四至六只耳盏,以后逐渐减少,至东晋已出现一盏一托,南朝时,更普遍生产,成为当时风行的茶具。东晋、南北朝时期茶盏,有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和不粘连之分。盏与托配套使用,既大方得体,又可隔热,避免盏热烫指,构思巧妙。这里收录的青釉连托盏,为东晋器物,耳盏和托盘以釉相互粘连,托盘为圆形敞口,浅腹,平底,通体施青釉,造型朴实雅致。青釉盏、托,为南朝器物,盏为直口,深腹,饼足;托为敞口,浅腹,饼足,内外划双勾线莲瓣纹,均施青釉,纹饰清晰自然,造型古朴大方。这时期的茶盏的显著特征大多为饼足,底部露胎。虽然此时的茶具种类不多,但为唐宋以后茶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茶具中除上述盏与托外,还有另一种我们常说的“茶壶”,但过去不叫壶,而称为“汤瓶”,是注水的容器。常见的鸡首汤瓶产生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以越窑为多见,德清窑等瓷窑均有烧制,它的出现对唐宋以后的形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的鸡首汤瓶多数是在小小的盘口瓶的肩部一侧置鸡首,尖嘴无颈。闭口的流为实心,仅起装饰作用。另一侧塑鸡尾,头尾前后对称。肩部置双系,腹部丰圆,全器宛如伏卧的鸡。器身施青釉,平底露胎。东晋时,瓶身略变大而高,颈部加长,鸡冠加高,鸡嘴由尖而改为圆,中空成管状,作流通入瓶内,鸡首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装饰。相对的另一侧设圆股形把柄,上端贴于器口,下端连于上腹,肩部两侧置条形系。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又加饰龙头,有的双系平削成桥形,器型优美。到南朝时期,瓶形完全继承东晋时的形制,但器腹明显高而丰,口缘成高洗口,颈变得比东晋瘦长,把柄也变粗而高,肩部置对称的平削桥形系,平底露胎,形态从秀美向实用演变。隋代的鸡首瓶瓶身更加修长,颈亦细长,洗口增高,鸡首高昂作曲脖打鸣状,形象较前期生动,趋向写实,把柄仍保持南朝时的龙形贴饰,肩部双系出现新的形式,足部微外撇。隋、唐初期,越窑仍生产鸡首汤瓶而不见执瓶,唐中期以后,则多产执瓶,鸡首汤瓶少见。
唐代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与其饮茶的传统及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饮茶风尚极为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具的生产,尤其是产茶之地的瓷窑发展更加迅速,越州、寿州、婺州、邛州等地既盛产茶,亦是盛产瓷器的地方。这时直接用以饮用的茶具为盏(陆羽在《茶经》中称为碗),其器型较碗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最适于饮茶。由于盏制作精细,釉色莹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部编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教学设计说课稿.docx VIP
- GB_T 39637-2020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土壤环境腐蚀性分类.pdf
- 聚硼硅氮烷合成、掺杂及SiBCN陶瓷应用研究.docx VIP
- 影像技术在麻醉科中的应用.pptx VIP
- 建筑工程图集 15J401:钢梯.pdf VIP
- 电信xx公司计算机系统应急预案演练方案_综合业务支撑系统(IBSS-CRM)_V02.docx VIP
- 尼康NIKON-AF-S 24-70mm f2,8D G维修操作手册.pdf
- 2024年中考物理专项复习:内能、内能的利用.pdf VIP
- 耳内镜微创外科技术PPT幻灯片.pptx VIP
- 肯尼亚市场行业分析.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