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画鉴定评级与甄别标准
书画鉴定评级与甄别标准
书画鉴定是对古代或近现代书法、绘画作品在创作年代、作者归属、真伪优劣及价值评估等方面进行的鉴别与评定。书画类文物的鉴定对象主要是以纸、绢、绫为书写和描绘材料的传世艺术品,装裱形式有立轴、手卷、册页、扇面、镜心等。从广义范围上讲也包括一些特殊意义上的书迹和画迹的鉴别,如信札、经卷文书、敕诰、水陆画、地域图等;书画鉴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及学习过程,其中不仅包括对书画作品,特别是历代真迹原作的大量接触、感性认识、更要掌握书画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不同时代书画风格的变迁,甚至是对文献的研读,以汲取前人的正确观点;书画鉴定的核心是对书画作品本身时代风格、艺术水平的鉴别,创作者归属的判断,其次才是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包括款识、印章、题跋、纸绢材料、装潢等等,它们是书画作品本身的外围材料,对鉴定具有辅助作用;书画鉴定的目的,主要是为美术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服务。美术史不单是关于美术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是美术作品流传的历史,比起文字记载来,美术作品是更直观、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我国书画收藏及鉴定的历史非常久远,鉴定是与收藏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最早对卷轴画的收藏,可远推到魏晋时期,此后,书画著录、笔记之类的书层出不穷。虽然没有正式命名为鉴定学之类,但其中包含了鉴定知识在内,只是还不成系统。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一章“论鉴识、收藏、购求、观赏”,谈到通过服饰、建筑来鉴定书画年代的方法。自隋唐以降,历代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始终保持着对书画收藏及鉴别的兴趣、爱好,鼎力扶持或学术著述。其中以兴趣爱好著称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对“二王”书迹的孜孜追求,甚至痴迷到不惜以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对书画收藏与评定鼎力扶持者莫过于宋徽宗赵佶,他自己不仅从事书画方面的创作,更致力于支持皇家艺术的收藏与创作,如成立完整周密的画院制度,称翰林图画院,丰富宫廷收藏并主持修订《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至于书画方面的学术著述更是多如牛毛,书???收藏大致可以划分为皇室和私人两部分,对收藏或过目的作品作详细记录面形成的书籍称为著录书。著录书不仅反映出当时的收藏情况,也体现了鉴定成果与水平,是书画鉴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私人编撰的著录书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宋·米芾的《书史》和《画史》,元·周密的《云烟过眼录》,明·文嘉的《钤山堂书画记》、张丑的《清河书画舫》,清·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安歧的《墨缘汇观》等。这些著录书不仅是对书画藏品最为详尽的记录,而且也是当时和其后鉴定家可资比勘、考证的文献。皇室编纂的著录书除了宋徽宗编著之外,还有清乾隆年间开始陆续编辑的《石渠宝笈》(初、二、三编)。一、从全国书画鉴定组谈起
由于书法、绘画艺术经过长期积淀,历代书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不少既是精湛的艺术品,又是珍贵的文物,十分珍贵。但是,作为书画主要载体的绢和纸的寿命是有限的,不可避免地会老化或开裂,特别是古书画在流传过程中还经常受到战争、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等其他不可抗力的侵袭,致使这些珍贵的书画艺术百不传一。而千余年来,因为追逐各种利益,各个时代也伪造了许多赝品,其中不少也留存到今天,所以在传世的书画实物中,必然存在着鱼龙混杂,真伪杂糅的情况。如果书画辨伪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对个人而言可能仅仅意味着判断失误或经济损失,是小事,但如果对诸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保所或高校而言,则涉及到保护文物、教育教学、服务社会等问题了,是大事。如果国家单位的工作人员不熟悉书画鉴定工作,遇到古旧书画,其真伪、优劣不辨,鱼目混珠,一来可能使至宝变为废纸,殊觉可惜,二来不能为书画史增添新的实物材料,失去了文物应有的价值,三来只知收藏而不知鉴别,为有识者所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成立过由谢稚柳、张珩和韩慎先组成的三人鉴定组,但不久韩慎先和张珩相继去世,鉴定工作中止。到了80年代初,由谢稚柳直接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写信,从而催生了鉴定组的再次成立。1983年8月3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立大会。这个小组由7人组成,谢稚柳任组长,启功任副组长,组员有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鉴定工作始于北京,首先看存放于故宫的“文革”抄家书画。其后以故宫博物院为重,余下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荣宝斋等等,故仅首都一地就工作了两个春秋。1985年3月,鉴定组移师江南,首站上海,而素以可与故宫匹敌的上海博物馆又是鉴定重镇。上海工作三期至1986年6月,鉴定组又赴沪宁沿线的苏州、常熟、无锡、扬州、镇江、常州直至省会城市南京。1987年3月,至浙江省、安徽省包括众多县市博物馆、文管所鉴定,仅苏浙皖等地的工作也有两年之久;1987年9月,鉴定组至河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