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努尔加大峡谷比《魔戒》场景还要奇幻
努尔加大峡谷比《魔戒》场景还要奇幻
峡谷经过一亿年的风削雨蚀,形成庞大的峰林和山群,就像电影《魔戒》中的场景。
努尔加古墓群的发现展示了游牧民族的古老历史:两三千年前的“塞种人”生活在天山以北,建立了诸如“单桓”、“劫国”这样的小国,而后又逐渐消失在这片土地……
“霍斯布拉克”在哈萨克语里意为“鸳鸯泉”,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族人热情好客,每年夏季都会举办一场浩大的“阿肯弹唱会”。
如果不是被人偶然发现,努尔加大峡谷或许还静静地隐藏在北疆深处,千百年来独自历经春秋的绚烂、寒冬的冰霜。蜿蜒流过此地的三屯河水,留下了关于游牧民族的历史传说;峡谷内发掘出的古墓群,年复一年孤独地守卫着祖先的灵魂。
这里就像是一处神圣的秘境,阳光从明丽的不染纤尘的天空中一倾而下,赭色的河岸山脉延绵。整个峡谷色泽奇异,目之所及的广袤世界里,“鬼斧神工”的峰林和“流光溢彩”的山石带着魔幻意境伫立在天地间。
《魔戒》般的努尔加大峡谷
红柳的“常见”与阿魏的“难得”
在“大美新疆”的盛宴里,努尔加大峡谷确实还没有足够大的“名气”。但从2003年被人发现后,就逐渐传到了各位驴友、摄影师的耳朵里。一时间很多人都在问:“努尔加大峡谷在哪里?努尔加大峡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笔者生长在昌吉,离位于昌吉境内阿什里乡的努尔加大峡谷只有30公里。不过也是今年才有缘见到其真正面目:千沟万壑中险象丛生,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高耸的峭谷与色彩斑斓的石壁“合二为一”,就像电影《魔戒》中的场景。
努尔加大峡谷发源于西天山天格雪峰的三屯河,整个峡谷呈南北直线走向,主谷全长约20公里。每至夏季,河流顺着峡谷奔泻,宛如一条闪光的彩带;到了冬天,河水则会封冻整个峡谷,洁白的雪落在冰面上,沉寂苍凉,唯有两岸一簇簇枝条密布的红柳散发着生的气息。
红柳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一种植物,也是遍布新疆的特色菜“红柳烤肉”的原材料。剥去红柳的表皮,把新鲜的羊肉串在上面,用木炭熏烤,在烤的过程中,红柳会分泌出具有淡淡植物清香的油脂,???入进羊肉的味道里,口感非常特别,牧民们经常以此招待远方的来客。
从昌吉驱车去往努尔加大峡谷的途中,偶尔能看见老鹰从深山中突然蹿出,嘶鸣长空,随即消失于旷野。而“登山高手”山羊们,在红绿相间的山体上悠然吃草,从远处看,就像绽开的白色花朵。这里人烟稀少,发现各种“活物”便成了一大乐趣。
不过,最令人惊喜和震撼的,还是努尔加大峡谷两侧庞大的红褐色山体群。这些由红色砂岩、砂砾岩构成的山石,形成于距今1.3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经过时光的风削雨蚀,才变幻出如此奇崛的色彩和气势。临风而立,将这样壮美的景色纳入镜头,这趟“落寞之旅”才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除此之外,在峡谷的河谷出口处,还有一片巨大的冲积扇,当地人称“阿魏滩”——也就是阿魏曾经集中分布的地方。阿魏是新疆独有的一味药材,长久以来,在医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无假,阿魏无真”,说的就是阿魏的珍贵和稀少。随着环境恶化等原因,阿魏已经濒临消亡,难得找到一株自然生长的阿魏,如果在这里碰见了,便是极佳的运气。
隐秘山间的往事
千年古墓与游牧民族“塞种人”
今天的努尔加大峡谷人迹罕至,若是时光回溯到两千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欣荣的景象。那时候,游牧民族在清澈蜿蜒、水草丰茂的三屯河流域沿河而居,繁衍生息——后来,随着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战乱频繁等原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民只有赶着羊群向别处迁徙,从此消失无踪……只剩下一座座深埋的墓地在述说着往事。
2009年10月,昌吉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有关部门,在努尔加大峡谷内意外发现了两处汉、唐时期的游牧民族古墓葬群和生活遗迹。这一发现对了解天山以北游牧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习惯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两处被抢救性发掘的古墓有五十余座,葬式均为头朝西、脚向东,有少量的双人葬、曲肢葬以及多人葬。墓葬类型大多为卵石堆积的圆形石堆墓,还有部分在中国比较少见的墓葬类型,比如其中的一种游牧墓葬——最外层是方形石围,最里面是圆形石圈,墓室结构的下层有圆形篷木,上层也用树木封盖,这种墓葬曾经只在欧亚草原上被发现过……
据专家说,这片古墓葬遗址应该是古代游牧民族的聚居地,而这些墓地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流落天山北部的“塞种人”。没过多久,在阿什里乡二道水村的崖壁上,专家们又发现了两组很奇特的岩画,岩画边缘光滑,线条深峻,内容有人物骑马、射猎、山羊哺乳、山羊跪立、梅花鹿以及壮观驼队等。这组“山羊圈岩画”的制作方法与著名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极为相似。有资料考证,这都是出自距今二千至三千多年前的塞种人之作。
塞种人曾是上古亚洲最活跃的游牧部族之一,他们有着很明显的印欧人种特征,喜欢戴尖顶帽子,穿长毡高靴,随身持长弓和短箭。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