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中华民族认同主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容是中华民族认同主流

包容是中华民族认同主流   2012年是龙年,一张中国龙的邮票,引起人们的争议,反对者认为这种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形象令人生畏;邮票设计的主持者却认为邮票虽小,却是国家的名片,这是表现中国的威严庄重,有点凶实际上是信心和力量的表现(参见锺殊:《令人担心疑心害怕的壬辰龙票》,《争鸣》2012年2月1号)。争议实际上已超出构图的本身,而是崛起的中国以什么样的面目走向世界,一张小小的邮票揭示的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龙,这传自上古的图腾,飞越数千年,在新世纪又将以何等的价值与现代文化接轨,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龙的多元复合,是中华文化本色的体现   龙,在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中是最神异的灵兽,对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有永远的吸引力。这来自上古的图腾崇拜,何以千秋万代传衍不息?这是因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内涵博大而又最富魅力的形象。   这魅力首先来自中华民族富有追溯始祖和共祖的传说,在各种传说中以龙的传说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阔。   我们的祖先自有图腾崇拜以后,龙就成为比较早的崇拜偶像。那兽面蛇身的形态,在甲骨文、金文和青铜礼器中都有栩栩如生的造型,可以说从有文字以来就有对龙的记载和崇拜。《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对“龙”的释义也是描述龙的形象和神奇,这是造字者对龙充满敬畏心理的反映。这一崇拜可以上溯到史前时期,在河南濮阳发现6000年前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图案,那昂首、曲颈、弓身、飞腾的姿态,获得“华夏第一龙”的称誉;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馆藏6500年前雕工精细的龙形玉器;辽宁兴隆洼还发掘到七八千年前用石块堆塑龙形的遗址。从这些遗迹可以推知,这能上天人海、威力无边形象的龙型,几乎与中华文化一样古老,仅仅用实物可资证明的这一崇拜在中国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历史。   传说中的龙崇拜比这更遥远,每个古老民族都有关于万物创生的神话,在中国开天辟地的是盘古氏,《太平御览》记载这一神话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罗,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绎史》中记述盘古死后化生万物:“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按这种说法,宇宙本是混沌一片,从有盘古氏后才开出天地万物,“盘古何神兮立天地?巨灵何圣兮造山川?”唐诗中就有这样的诘问,为什么盘古有那样大的神力,因为他超越常人,是一条龙。人们把这样开天辟地的伟大形象赋予了龙,是对龙推崇至极的表现。   龙在远古受到这样的尊崇,是因为先人们把它视为生命的来源,中华民族以炎黄为始祖是悠久历史的共识。古籍记载“轩辕(黄帝)黄龙体”,神农氏母亲见到“神龙首”有感而“生炎帝”,因此神农氏又称神龙氏,炎黄二帝都是龙的后代。龙的传说不仅在史前盛行,自华夏族形成国家伊始就开始了龙的传人史。蛇与龙在传说中本是两位一体的形象,人面蛇身的女娲与伏牺交尾的壁画已广为人知。第一代王朝夏的国君禹,姓姒,即巳,巳即蛇。禹字从虫,虫与巳同,即与蛇同,《初学记》说鲧死后“三岁不腐,剖之于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禹是中国的第一代君主,也是龙的第一代传人。   有关龙的传说在少数民族地区也相当丰富。西南是巴蜀人的故乡,“巴”字,《说文解字》释为“虫”,“或曰食象蛇”;“蜀”字的含义是“人首蛇身”;传说西南哀牢人是少女沙壹与龙感应怀妊而生的后代;在唐代立国的南诏又称龙尾;大理国的创始者段思平在传说中是龙的后代;彝族有《祭龙经》,尊崇龙蛇是彝族传之久远的风俗。种种资料不论是考古的、文献的、口耳相传的,都反映了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都有相似的龙崇拜。   古人习惯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来表达地域和空间观念,黄帝起自黄河流域,地处中原地带,对周边地区处于中心的位置。五方氏族聚会,古语称“五龙聚会”,黄帝居其中。这居中观念的形成,表现了黄帝在与地方氏族的联合中取得中央共主的地位。共主与共祖,相得益彰,以龙崇拜为中心,勾画出了中华民族联合的雏形。   在民众的心目中,龙的显贵首先是因为它是威权显赫的帝王象征。秦始皇自称祖龙,汉高祖自认是其母与龙交合而生,唐太宗自诩真龙天子,什么“龙颜”、“龙体”、“龙种”、“龙子龙孙”、“龙袍”、“龙座”、“龙床”等等,几乎成为皇帝体貌和生活用品的专用名称。龙,自秦汉以后就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皇帝和皇权的符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然而,龙的贵族化并没有取代它的平民性。龙,还是一代俊杰的美称,诸葛亮出山前自称卧龙就是一例;高才俊逸的风度被誉为“龙章凤彩”;雄劲刚健的美文雅称为“龙文”;科举会试中及第称登上“龙虎榜”;“望子成龙”更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态,这说明“龙”又是对杰出的人和事的赞誉。龙,并非是帝王的专利。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