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去世二十年 两岸共追忆 永远三毛
去世二十年 两岸共追忆 永远三毛
今年是台湾女作家三毛逝世20周年,为纪念三毛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温暖与印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青马(天津)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三毛全集纪念新版。6月26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北京、台湾、香港、天津等地的文化、出版机构共同举办了“永远的三毛”纪念研讨会。台湾文化单位和文化人士也在台北举行纪念三毛活动,两岸人士共同追思、忆念三毛。
手足之情与老友泪眼
2011年三毛逝世20周年的那一天,台湾文学馆与皇冠文化集团在台北市合作举办“梦中的橄榄树――三毛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特展”。三毛的兄姐、好友相聚一堂追忆这位不寻常的作家。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台北荣总医院自杀身亡,那一年她48岁。
她的大姐陈田心说:“妹妹去世给我最大的震撼是,生命是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消失的。如果20年前早知道,会更珍惜妹妹,更注意到她心灵的需要。”
“三毛曾说,姐姐你成长得太慢。我活一世你要活十世。现在回想,如有所悟。我今天在橄榄叶留言板上对妹妹说:真正的生命不会消失,那是永存的。”
小弟陈杰说,姐姐送人的礼物多是传递她内心的东西,比如在河边捡到的石头上自己彩绘,或是一本书。陈杰在留言板上写下“手足之情深似海,精彩人生几人及”,留言道尽三毛的精彩人生和同胞手足深情。
三毛平生著作、译作十分丰富,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她因文字中映射出生命的浪漫、勇敢、真善与自由,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和一种文化现象,影响至今。
三毛???前好友、台湾知名作家张曼娟认为,三毛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她的作品来自她的真性情和真实的生活。三毛的魅力还来自于她文字的张力。张曼娟说,三毛文字的张力非常强。比如《撒哈拉的故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荒山之夜》,三毛和荷西在里面差点遭遇不幸。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一段描写,但是其中包含的张力非常大,会把人的神经揪住,一刻不能喘息。
皇冠出版社创办人平鑫涛(编者按:平为琼瑶丈夫,本刊2011年第3期《大陆“文化世家”人――台湾平鑫涛、琼瑶夫妇等人散记》有详细介绍。)说:“我是三毛的出版人,我们也是朋友。当年我主持《联合副刊》,发表她的文章,积攒多了自然就想到出书。我们的兴味很相投,都喜欢牛皮纸的感觉,所以三毛在皇冠出版的第一本书,封面是牛皮纸的。不少人看了喜欢,后来皇冠索性就出版了一个牛皮纸封面系列,一共27本。”在“三毛纪念特展”的纸板橄榄树旁,谈及老朋友,平先生眼里闪着泪光。
为了纪念三毛逝世20周年,“皇冠”2010年底开始重新编排三毛作品,9册的《三毛典藏》新版已全部完成。
展览中的数份三毛手稿,包括她最后创作的剧本《滚滚红尘》。三毛和荷西的结婚礼物等在一个个玻璃展柜中特别显眼;其他还有3套标准的三毛牛仔服装、长裙、围巾、帽子;三毛亲手粘贴的相册、各种显示大漠风情的银饰品、皮包,甚至还有一把手工打制的铜壶。
学者追忆心中的三毛
三毛的为人处事是特立独行的,她的行为举止是古灵精怪的,但是她吃苦耐劳。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永远的三毛”纪念研讨会上,大陆学者止庵说,三毛作为一个特立独行者的存在,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在精神上很有影响。他介绍,三毛作品来到内地是1983年,当时中国非常封闭。三毛对许多人来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人生的道理,也是发现世界的窗口。
止庵说:“如果没有三毛,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讲是更小的世界,很难有一个作家能够给我这样的印象。在那个非常封闭、精神贫乏的时代,是三毛造就了我们。”
真实,三毛把它视为写作的生命。台湾知名作家杨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三毛作品,是研究三毛的专家。关于三毛,他有独到的见解。
《哭泣的骆驼》出版时,三毛写了一个序言。她说,又见有人称三毛为小说家,实在令人难堪。杨照说,从这个序言可以看出,三毛不认同小说家这个称谓。从三毛后来的作品看,她写的也都是真实的事。后来她越来越在意自己写作的真实性,她说:“我从来不讲、不会写假的东西、假的事情。”三毛认为,如果她的作品只是小说,是杜撰出来的,对读者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因为读者在她的作品中读到的是示范和鼓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