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诊断价值.docVIP

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诊断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诊断价值

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颈动脉体瘤16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总结16排螺旋CT对CBT的特征性。 结果 5例均显示病变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平扫病变均匀等密度,边界较清楚,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MPR、MIP及VR重建技术显示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见丰富的肿瘤血管,颈内、外动脉夹角明显增大,病变累及至颈总动脉1例。 结论 16排螺旋CT及MPR、MIP及VR重建技术诊断CBT具特征性,能替代DSA检查。我们认为该方法应为CBT最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多排螺旋CT;CTA   [中图分类号] R739.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080-02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瘤,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上较少见也易误诊,过去对CBT的术前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主[1,2],但DSA是一种高风险的有创检查,随着影像医学的飞跃式发展,无创的MSCT及MRI等均能替代DSA对CBT的诊断,尤其在基层没有DSA机器、甚至没有MRI检查条件的医院,CT对CBT的诊断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收集经手术证实的5例CBT的16排螺旋CT表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5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53岁。临床症状以颈部发现无痛性包块为主,本组病例均单侧发病,右侧2例,左侧3例。体格检查均可在颈部触及约鸡蛋大小包块,质地中等,边界较光滑。其中1例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晕厥,4例均为体格检查压迫包块后出现晕厥。术后病理诊断颈动脉体瘤恶变1例。   1.2 检查技术   本组病例均采用西门子Emotion 16排螺旋CT机扫描。检查前常规做碘过敏试验,先行颈部CT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采用团注法注入碘海醇约80 mL,注射速度为3 mL/s。注射完毕后检测主动脉根部CT值,当CT值达到100 Hu时,用机器设定的自选条件对颈部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主要观察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病灶内有无坏死、囊变、出血、钙化等征象以及与相邻脏器的关系。   1.3 图像后处理   将16排螺旋CT所获得的原始图像传输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含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技术,目的是更好地显示病灶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2 结果   2.1 MSCT平扫及增强   5例肿块均位于颈动脉间隙,约2.8 cm×4.0 cm×5.0 cm~4.5 cm×5.5 cm×4.7cm大小,形态呈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2例,边界较清楚,CT值为60~85 Hu,咽旁间隙明显受压(封三图8)。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且见丰富的肿瘤血管影,占100%(封三图9a~9b),CT值高达165 Hu,静脉期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脉期,仍见丰富的肿瘤血管影,调整窗宽窗位可清楚显示被包绕颈内、外动脉。   2.2 血管三维重建   MPR像显示肿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伴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影5例(封三图10)。MIP像显示肿块包绕颈内、外动脉,且颈总动脉分叉处夹角明显增大似呈抱球状改变5例(封三图11)。其中1例示部分病变累及至颈总动脉。VR容积重建技术更能很好地显示瘤体的大小及异常丰富的肿瘤血管影(封三图12)。   3 讨论   颈动脉体瘤(CB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略多于男性[3],是一种少见且富血供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常发生于颈动脉分叉部,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患者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或伴晕厥来院就诊,临床又通常以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转移、颈部神经鞘瘤等相关病变来处理,从而使真正CBT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CBT多属良性,但也可恶变,文献报道,恶性发病率约为6%,4%双侧发病,部分有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双侧发病率增加至31%[4]。本组病例为女性多于男性,均为单侧发病,无家族史,其中1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CBT恶变。   16排螺旋CT对CBT诊断具一定的特征性,从本组病例资料看出,CT平扫可观察到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增强后可对平扫判断的病变部位得到证实,可以通过病变的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判断病变与大血管(颈总及颈内、外动脉)的关系。封三图9a~9b显示了病变内见颈内、外动脉显示,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