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统漆器审美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都传统漆器审美解读

成都传统漆器审美解读   随着髹漆工艺及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成都漆器在摆脱了最初的“漆之为用”的束缚后,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精神自由。在三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成都漆器早已超越物质层面的实用性,将时代风貌、地域特质以及多元文化融汇其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风格。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审视成都传统漆器的材质、功能、装饰及工艺之美,旨在全面发掘并解读成都传统漆器独有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并试图形成对成都漆工艺与漆文化的另一种描述。一、“利用第一”一材质之美   《髹饰录·乾集》开篇写道:“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物生焉。四善合、五采备而工巧成焉”,进而开宗明义地提出“利用第一”的原则,杨明注曰:“非利器美材,则巧工难为良器,故列于首”。可见材料对于髹漆活动的重要性。材质之美主要体现在漆质之美和理材之美。   其一,是漆质之美。天然的美材是自然对巴蜀之地的恩泽。巴蜀自古以来就是生漆的重要产地。《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地盛产“丹、漆”;《华阳国志·蜀志》日:蜀有“漆、麻、紵之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构成了成都地区髹漆工艺产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无漆不成器”,成都漆器主要采用产自巴蜀地区的优质漆液。生漆经严格筛选和分类后,还要经过反复的晾晒、过滤,达到“清如油,明如镜,扯起金钩子,照尽美人头”的质地后方能使用。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优质的漆液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质地美,无需雕饰,就已臻于极致。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出土的一批素面漆器,充分展现了成都漆器得于自然而又超乎自然的审美境界。漆质单纯而深沉的美感,已经超越了器物本身,而在漆液的流动与凝固中得以绽放。素面漆器即单色漆器,《髹饰录》中谓之“质色”,是我国漆器的重要品类。   在单色漆器中,以黑漆最为常见,因此自古便有“凡漆不言色者皆黑”的说法。朱然墓出土的一件封泥盒,盒身为圆形,分盒盖与盒身两部分,通体髹黑漆,素面无纹,漆色深沉含蓄,造型稳重大方。这件黑漆封泥盒独特的质地美,正如杨明在《髹饰录》中注曰:“其光滑殊为可爱矣”。也正是因为“其质至美”,因此无需更多的修饰,只要充分利用材质的天然色泽,表现其“自然可爱”之美即可。同墓出土的一件漆虎子,通体黑素无纹饰,漆色莹润,光洁可鉴。   其二,是理材之美。成都漆器的材质之美还体现在“理材”上。所谓“理材”,即根据材料的性能而运用不同工艺,对材料加以利用和改造。古语道:“工以理材为难”,成都漆工艺之高超恰在于此。在材质的运用中,工匠奉行“范质而施采”的造物原则,从而能够合理地利用材料的性能,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材料的质地美。   《诗经》中就曾记载“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说明髹漆自古时起就是制琴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漆膜的弹性,对于琴体的传音和共鸣效果均有改善,能够使琴的音韵更加悠长绵远;另一方面,漆色温润含蓄、深沉内敛的美感更能烘托出琴的典雅与韵味。因此,自古以来斫琴名家大多精通漆艺,并在古琴的髹漆工艺上不断创新。历代琴书中对髹漆工艺多有记载,漆艺名著《髹饰录》中对漆琴工艺也有详细的叙述。唐代盛行的琴学与制琴,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漆工艺的发展,并拓展了漆艺的应用范围。王琥认为,正是在唐代的制琴工艺中,反复髹涂擦拭,便产生了真正意义的“素髹”技法,并确信在唐代漆琴中已部分使用了推光技法。   蜀地制琴历史悠久,至隋唐时期,蜀琴已经闻名全国。蜀中雷氏家族尤擅制琴,相继三代人,见诸历史记载的有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雷文、雷珏、雷会、雷迅等9人。其制琴活动延续了盛唐、中唐、晚唐前后约一百二十余年。   唐代雷琴历来为世人所重,各类著述中多有提及,为后世识别雷琴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宋朱翌在《猗觉寮杂记》中日:“唐雷氏琴至今有存者,皆至宝也”;苏轼在《杂书琴事》中云:“雷琴独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琴苑要录·斫琴记》记载:“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雷绍及震、威张越也)。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清末古琴家杨时百在题琴诗中云:“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   今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九霄环佩”琴(图1),是一件历来为学者和古琴家所仰慕的琴坛重器。该琴为杉木斫制,琴身呈伏羲式,古朴厚重,紫栗壳色漆,鹿角灰漆胎,有小蛇腹断纹。这件“九霄环佩”琴经音乐史家及古琴家鉴定为蜀琴名家雷威所制。该琴音韵柔美,“九德”兼备,被奉为传世唐琴之最。然而,当我们抛开琴音所带来的听觉感受,用“触觉化了的目光去巡视、用视觉化了的手指去触摸”那薄如蝉翼的漆膜,状如蛇腹的断纹,赤如栗壳的色泽,亦能深深体会到漆质所带来的美妙。   二、“漆之为用”一功能之美   康德提出两种美,即自由美和附庸美。手工艺产品的美,无疑属于后者。在人类造物制器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