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与吕碧城不解之缘
我与吕碧城不解之缘
屈指数来,我第一次知道吕碧城这个名字,距今陕要三十年了。那是1983年的国庆前周,我在沪上福州路古籍书店仅仅花了一元五角,就买到了崭新的线装本一函二册《吕碧城集》,它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于1929年,从版权页上知道作者吕碧城是安徽旌德人。第二天的大清早,我将有黄山之行,途中要路经湖州、广德、宁国、旌德,因为碧城故乡近黄山的缘故,想到了《吕碧城集》或有相关的内容可供行旅间消遣,于是出发时随手带上了。那一年的9月26日下午,我登上了北海,向“猴子望太平”的方向眺望,天空远大,一览无余。其时,山顶E四望无人,只有习习的凉风不时地从耳边掠过。在歇脚时,我打开《吕碧城集》读了起来。书中没有任何地方写到黄山,有的是意境深远,令人回肠荡气的词作,传递出奇情窈思,一下子感染了我,欲罢不能。自此我与吕碧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吕碧城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吕凤岐做过山西学政。她天生聪慧,才艺过人,5岁能诗,7岁画就巨幅山水。她原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潜心读书的闲适生活,不幸的是12岁时就父亲病故,稍后母女又遭绑匪勒索幽禁,幸亏她父亲的同年江南布政使樊樊山出手相救,才得以脱险。大概在她14岁的时候,母亲把她送到在天津做官的舅舅严朗轩家,目的是让她受到较好的教育。她在舅家寄居有六七年,当时社会上新思潮涌动,女权运动高涨,受其影响,碧城想外出求学,却遭到了思想保守的舅舅反对,她~怒之下,离家出走。那时她衣食居所皆无着落,所幸遇到大公报的主人英敛之,欣赏她的才华,聘她为报社的记者,让她在报馆里住了下来。这时的吕碧城有充裕的时间写作,施展她的文才。《大公报》上接二连三刊登她写的文字激昂、热血沸腾的政论和鼓舞人心的诗词佳作,一时间文人骚客竞相与她订交,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远在京城的女革命家秋瑾,亦慕名专程去天津造访她,并且有过同床共榻,促膝谈心的传奇故事。虽然她们的政见有所不同,秋瑾谋求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碧城重在政体改革,以科学教育救国,但都愿为妇女解放事业奔走,因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秋瑾后来甚至为了革命而献身,碧城不仅赋诗凭吊,数十年后还念念不忘与秋瑾相遇相知的往事。
我常想,秋、吕的相会,是晚清女界革命重大的事件,她们是当时学界和思想界女性的标志性人物,都特立独行,代表着女性革命不同的方向,同时又是两位成就非凡的诗人和词人,她们的相交是千秋的美谈。
碧城有四姐妹,皆有文才,她与大姐惠如和二姐美荪分别都在二十来岁,做到了江宁、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和北洋女子公学的校长。一时有“淮南三女,天下知名”的美誉。
吕碧城是一个不断追随时代进步,求知欲望很强的人物。她自觉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中年离开祖国,去欧美求学,是中国最早积极谋求成立保护动物组织的第一人,为此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她还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衣着上,不畏人言,年轻时就毫无顾忌地穿袒肩露背的晚礼服出入社交场所,甚至照了相印在书上。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突出的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方能做到。可以说是开了海上浪漫时尚的风气。然而她个人的家庭和婚姻生活却非常的不幸,与二姐不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情死义绝”,三十年不通音信,两人闹到绝交的地步。个人的情感上,她迄无称心如意之人,独身终老。也正由于这些,有人说她个性太强,刚愎成性,对人对事总是固执己见,不肯圆融,实际上也并非事事都如此。吕碧城在瑞士雪山隐居期间,著名学者吴宓出于对她的才华仰慕,曾经主动提出要给她的词集作序,本意是溢美称许,没想到不恰当地把吕碧城词作的主要内容,解读成“集中所写,不外作者一生未嫁之凄郁之情”。这显然与事实不符,自然引起吕碧城的不快,甚至愤懑。于是她给吴宓回信,断然拒绝了来访的请求,也不让其作序,并且还指责吴宓所为,纯属上海滩小报无聊文人之恶意中伤。吴宓觉得很委屈,赶紧写信去解释,劝读自己主编的《学衡》杂志及《大公报》文学副刊,借此消除误会。虽然没有能即刻取得吕碧城的谅解,但是事后不久,当吕碧城了解到吴宓确实是国内知名的学者,还是接纳了吴宓成为文友,很多年里他们直有书信往来。再有碧城在去世的前一年,经戚友的劝说,最终与其二姐言归于好,并没有真正刚愎到“情死义绝”。
碧城离开祖国时年36岁,正值盛年。她辗转于欧美,并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也曾
度归国,为时甚短。她在欧洲期间,瑞士日内瓦住得最久,畅休息游,陶冶性情,广泛地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提倡护生,面对国内外不断发生的天灾人祸,内心充满了失望和不安。上世纪30年代初,碧城因受印光法师《嘉言录》的影响,皈依佛教。但是她始终未能忘情人世,绝笔文艺,而是悲天悯人,关注苍生,继续着她的诗歌创作。1943年1月23日,她病逝于香港九龙,遗命将遗体火化后团成面丸投入海中,与水族结缘。
吕碧城是近三百年来最杰出的女词人,这点已为学界所公认。她生前也非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