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石头上南阳画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石头上南阳画卷

汉代石头上南阳画卷 汗漫,本名余向东,上世纪60年代生于唐河,曾在南阳工作多年。80年代开始写作诗歌、散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有诗集《片段的春天》(1993,河南人民出版社)、《水之书》(2010,上海文艺出版社)、散文集《漫游的灯盏》(2003,百花文艺出版社)。曾参加诗刊社第16届“青春诗会”(2000年)。曾获“人民文学奖”(《人民文学》2007年度散文大奖)、“《诗刊》新世纪(2000—2010)十佳青年诗人奖”等。作品曾入选“中国散文学会年度散文排行榜十佳”(2007年度、2008年度)。1本文题目“汉代石头上的南阳画卷”,是“南阳汉画”一词的古译今,是扩写,像把文言转换成白话,显然丧失了“南阳汉画”的简约简劲。之所以这样做,缘于我捏笔在纸上写,而非像汉代祖先们那样操持刀子、凿子、斧,在石头上刻、深刻。那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所以不敢用 “南阳汉画”乃至“汉画”作为本文标题,这是自觉,也是减负——减去难度的重负,我可随意涂鸦——一种南阳农民式的诚实和狡猾。以汉画为参照,我对自己多年来泛滥于纸上的浮泛文字,日益不满。但在汉画的照拂下,我对自己关于南阳盆地的未来书写,残存信心。有家乡在,就有话可说。有家乡如同石头一样暗暗支撑我缺钙的腰椎,我就有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在纸上,随着一个凿子形状的笔,晃荡。我猜想,今天的书写工具,倘若依然是刀子、凿子、斧,世界上将会减少无数文字垃圾!复制、放大、粘贴、删除也将异常艰辛,情人之间翻脸绝交非常困难——一方欲翻脸,另一方随即掏出衣兜中藏着的对方当年刻在小石头上的情书,质疑之。当然,在汉代,笔墨纸砚已经繁盛,但大都是书生们附庸风雅、官员们经邦治国的工具,软弱,或堂皇。只有汉画,汉代工匠们留在石头上的画卷,“气魄深沉雄大”——鲁迅说。鲁迅热爱汉画,尤其钟情于我家乡田野里产生的南阳汉画。他想从南阳汉画中寻找实证,为他拟写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字体变迁史》积累素材。他重视石头、木头这些纸张以外的载体。他可能认为,纸上的写作,少了民间工匠的诚实和朴拙,闪烁,多变:“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也颓废得快。”(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因为,纸可以撕去得快,笔名可以变幻得快。所以,他信任刀子、凿、斧一类的书写工具,信任这些缓慢持久的表达方式。他热爱木刻。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工匠式的木刻青年。在以他为表现对象的众多肖像中,木刻最为传神。他骨头硬,不宜于用宣纸水粉来表现。假若鲁迅来到东汉时代,他肯定乐于做一个南阳盆地里的石匠。据统计,鲁迅先后搜集到的南阳画像石拓片共231幅。去世前半年,1935年12月21日,鲁迅给王冶秋写信:“今日已收到杨君寄来之南阳汉画像拓片一包,计六十五张。”去世前两个月,1936年8月18日,病重的鲁迅给王正朔写信:“……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收到无误。桥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鲁迅信中的“杨君”,即杨廷宾,南阳人。我猜测,他受鲁迅朋友王冶秋之托,雇拓工若干人,于天气晴好的日子,来到1935年10月刚刚落成的南阳汉画馆内(当时的南阳民众教育馆,今南阳市卧龙区广播站后院),在从南阳乡间搜集来的汉代墓地碑刻中,寻觅鲁迅所感兴趣的那些风格“稍粗”的图像,然后,涂以墨汁,覆以素纸,拓……鲁迅信中所说的“桥基石刻”,大概也是杨廷宾在乡村寻访汉画时,于某个河边小桥上所发现的作为桥基的石头。它或许来自于附近田野被河流冲刷而出、或被盗墓者揭露而出的墓地,其上所刻图案,震惊了杨廷宾。但当时应属于雨季,图案半掩于水中,杨廷宾只好在信中描绘了大致景象,令鲁迅牵念。南阳水消以后,鲁迅在上海、在这个世界上,也彻底消失了。他没有等到那一幅汉代画像石拓片。我不知道,鲁迅所期待的那块南阳的石头,勾勒的是什么样的美景。2南阳汉画馆,国内最早建立的收藏汉代画像石的专业博物馆。随着收藏规模的扩大,后迁址于卧龙岗上、诸葛亮一边种地一边侧耳倾听刘备马蹄声渐渐响亮的卧龙岗上。从最初的100余块,到目前的3000余块,南阳汉画馆的画像石收藏规模,居国内同类博物馆首位。南阳汉画馆解说词摘录:“自东汉末年起,尤其是三国、魏晋时代,社会动荡,战乱四起,大批汉代画像石墓被盗掘、拆毁,墓内出土的画像石或被用于重新造墓,或弃置于荒郊野外,或被移作他用。历经千百年漫长的岁月,在一些民居基石、桥墩路面,随处可见汉代画像石的踪迹。但长期以来,无人知晓汉画像石为何物,民间甚至误认为是神仙造化的古景。”1923年至1924年间,南阳籍学者董作宾等人首次在南阳城附近发现一些石刻画像,并确认为汉代遗物。董作宾成为发现南阳汉画像石的第一人。1933年,董作宾还将弃置在南阳城北门外的4块画像石移至南阳民众教育馆内保存,从而开启了征集、收藏南阳汉画像石的先河。1928年,南阳籍著名方志学家、河南省通志馆编修张中孚,发现南阳城内一些墙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