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经典钢琴作品演绎中再现与再创
论经典钢琴作品演绎中再现与再创
文章编号:1003-7721(2012)04-0147-08
摘 要:在钢琴经典曲目的演绎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念,一种主流的观念认为演奏家应抛弃“自我”,在“失我”状态中力求忠实地“再现”作曲家原作的表现意图;另一种观念则强调演奏家的“再创”——即演奏家的二度创作,认为演奏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作品的演绎,将自己的心灵、思想和审美呈现给广大的听众。文章论证了作品意图的客观性、演奏家忠实“再现”的相对性与主观“再创”的必然性,证明无论是“再创”还是“再现”都不能偏于一隅。在经典钢琴作品的演绎中,演奏家要将作品的存在看作是向未来理解无限开放的历史过程,从而实现作品历史的视界与现实的视界、演奏者的视界与听众的视界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钢琴;演绎;再现;再创;释义学;自我实现;视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4.017
作者简介:庄 艺(1982~),女,文学硕士,南京艺术学院讲师(南京 210013);庄 元(1952~),男,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南京 210013)。
收稿日期:2012-07-31
引 言
在艺术学研究中,表演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早已是大家公认的一个真理。但在钢琴艺术界,对经典钢琴作品的演绎一直存在着追求“再现”与追求“再创”两种不同的美学观。
比较主流的一种观念,即是追求对作曲家及其作品历史的“再现”,认为演奏家应当超越“自我”,在“失我”状态中力求忠实地“再现”作曲家原作的意图,对作曲家的生活环境、性格品质、感情经历等进行完全模拟,尽可能弱化演奏家自身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另一种的观念,则强调演奏家在作品基础上的二度创作——“再创”,这种观念认为,经典钢琴作品的乐谱只是“蓝本”,已有的唱片音响也只具有相对参考意义,演奏家作为音乐二度创作的主体,就是要通过对作品的演绎,把演奏家自己的心灵、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美”的诠释呈现给广大的听众。演奏家对作品的“再创”,可以促成对作品内涵外延的升华,也同时体现出演奏家完满人性的“自我实现”。这样两??不同的观念,使得对刚出道的青年演奏家的评价经常出现莫衷一是、截然相反的结论。
最典型案列出现在1980年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南斯拉夫青年钢琴家伊沃·波戈雷利奇(Ivo Pogorelich 1958-)技艺高超、才华横溢的演奏使华沙听众为之倾倒,夺冠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他的演奏在评委们中引发了极大的分歧,多数评委以波戈雷利奇的演奏脱离肖邦作品原貌为由最终否定了他的演奏,而将金奖授予了来自越南的邓泰新(Dang Thai Son,1958-),以致持不同意见的评委之一阿根廷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红颜一怒,拂袖而去,此事成为当时各大国际媒体的新闻焦点。[1]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钢琴家就是大家熟悉的中国新生代钢琴演奏家郎朗。郎朗13岁即获得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17岁的郎朗在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戏剧性的紧急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鲁·瓦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由著名指挥大师埃森巴赫指挥。这场成功的演出受到美国三大报纸之一的《芝加哥论坛报》极度赞赏,赞扬“郎朗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钢琴天才……”[2],由此郎朗一举成名。2004年柏林爱乐大厅独奏会上郎朗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德国第一大报《镜报》评论道:“郎朗是21世纪的霍洛维兹,而听郎朗弹《拉二》,又使我们忘记了霍洛维兹”[3]。一方面评论界对郎朗不吝溢美之词,另一方面批评者声浪迭起。前者奉郎朗为旷世奇才,而后者却对他不拘一格的演绎方式感到困惑,并引发了网络上的激烈交锋。[4]2008年12月郎朗赴韩国演出前,韩国《朝鲜日报》中文网的郎朗演出海报下方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是单纯的“马戏表演”,还是打破传统观念的革新?22日即将来韩举办个人演奏会的中国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始终是争议的焦点”。该网站在《古典乐爱好者对郎朗评价褒贬不一》的标题下,对郎朗进行了采访,文章的开场白这样写道[5]:
“还不如上台表演杂技!”著名钢琴演奏家兼指挥家安德烈-普列文最近对一名青年钢琴演奏家透露出不满,被批对象正是中国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文化大革命”以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标志的偶像郎朗,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克里斯托弗-埃森巴赫因有郎朗这样的弟子而感到骄傲,而也有像普列文一样对他进行批评的人。
由此可见,怎样理解经典钢琴作品演绎中“再现”与“再创”,不仅是演奏家、评论家一直孜孜求解的问题,也是钢琴爱好者广泛关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