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罪与罚
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罪与罚
【摘要】荒诞是贝克特戏剧作品的一大主题,戏剧人物在荒诞生存中所经历的痛苦使得这些作品更为震撼人心。尽管作品中的人物极力掩饰,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依然体现出极强的原罪心理和受罚感。他们将自己生存状况的荒诞性归因于原罪,将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当成因之而来的受罚。在失去得救的希望时,他们诅咒上帝却又害怕他,想要放弃却无处可去。
【关键词】 贝克特;戏剧;荒诞;原罪;受罚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以颠覆性的手法揭露了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展现了人类的无助、彷徨和挣扎。荒诞派戏剧产生的原因是信仰的破碎和终极价值的缺失。作为西方精神归所的上帝被宣判死亡,自我放逐的人类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贝克特的作品正是对这一状态下西方人心里世界的直呈。但是,基督教在西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否定与怀疑并不能根除它在西方世界留下的深深烙印。反之,人们在怀疑的时候惧怕着,否定的时候失落着。罪与罚的概念依然在震慑他们的灵魂,得救的渴望依然在闪烁着火花。除了强烈的荒诞感之外,贝克特的人物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表现,即他们对上帝表面的嘲弄与暗地里的敬畏。尽管他们不断地掩饰,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仍然泄露了自身极强的原罪感和受罚心理。
一、原罪
贝克特的戏剧作品中存在许多有悖常情的地方。比如,儿子虐待亲生父母,老人害死无任何关系的孩子。学者们倾向于将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情感的丧失,是人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凸现了人生存的荒诞性和世界的不可理喻。如果我们考虑贝克特的神学经历,联系《圣经》当中的相关内容,就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些问题。
据《创世纪》记载,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违背上帝的告诫偷吃了智慧果,从此犯下了原罪,受到严厉的处罚。上帝对他们进行了诅咒:女人生儿育女必受痛楚,男人必须“终生劳苦”、“汗流浃背”才得糊口,并将他们永远逐出伊甸园。亚当与夏娃所犯下的罪便是人类的原罪。古罗马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对基督教神学界有着重大影响。他根据圣经中的相关内容及婴儿受洗仪式等提出一系???看法:
亚当的罪及对它的惩罚是会遗传的;
婴儿的灵魂是有罪责的,
婴儿的罪是真实的、严峻的,是通过生育而遗传的。[1]212
在奥古斯丁看来,亚当的罪通过遗传带给每一个人,后世之人从他们的父母那里遗传了原罪。所有的人生来就品行败坏, 会受到死的惩罚以及“永罚”。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就有着极强的原罪意识:他们要么憎恨父母,因为他们遗传了罪;要么憎恨孩子,因为他们不能幸免于罪;或者因感到自己“罪孽”的深重而放弃努力和希望。
《终局》中的父子关系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哈姆的父母已经瞎了,他让他们分别住在两个垃圾箱里,箱子有点深,只能够探出头来,他们想要亲吻一下都够不着,哈姆最初还在垃圾箱里塞了一些锯木渣,后来换成了沙子,两个人又饿又冷。哈姆的母亲死在了垃圾箱里,他没有丝毫的悲伤,而是让仆人把她推回箱底,拧紧盖子。《终局》所展示的其实是一副心里图画,哈姆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将自己所生存的荒诞和无意义归结于自己的罪。《终局》的舞台空间有点象人的颅脑,同时,它更让人联想起“诺亚方舟”,它的窗外是与洪水类似的大海,并且同样是一片荒凉,不同的是方舟带来的是希望,而哈姆的庇护所则由于其深重的罪孽而与希望无缘。他自言自语地谈起父母和他的狗:
谁的不幸会……(呵欠)……比我……更甚?当然,那是过去。可现在呢?是我的父亲?(略停)……是我的母亲?(略停)是我的……狗的?[2]7
哈姆认为自己所遭受的苦完全是因为父母,他们将原罪遗传给他,使他成为罪人,因此他憎恨他们、虐待他们,即便这样他仍无法排解自己内心的痛苦。他问克劳夫为什么不杀了他,母亲死后,他又责问纳格(哈姆的父亲):“坏蛋!你为什么把我生出来?”[2]46
强烈的原罪意识使哈姆不堪重负,他对父辈和拥有父名的上帝进行了反叛,他虐待父母、嘲弄上帝,尽管他知道这样并不能使他得到解脱。哈姆反叛的心理十分矛盾,基督教的原罪-受罚-得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用得救的希望支持教徒用一生的时间去赎罪。抛弃“原罪”,也就抛弃了上帝以及他所代表的终极价值,赎罪与得救便无从谈起,生存的荒芜和孤独也将遥无尽期。哈姆有个奇怪的行为,常常会寻找他那三条腿的玩具狗。狗的英文单词是“dog”,将它的顺序颠倒过来,便是god(上帝)。前文中已经提到,哈姆在谈他的父母时还提起他的“狗”,说“狗受的苦和动物差不多”简直毫无意义,若将dog 理解为是暗指god,我们就会发现,哈姆此时还想到,由于人们的离弃,上帝也在受苦。哈姆的内心正经受一场考验:反抗“父”还是接受他。整部戏剧中,哈姆有六次问起dog 并摸索它。有时他想要放弃:
哈姆:玩笑结束了。(他摸索着找那条狗)狗走了。
克劳夫:这不是一条真狗。它没法走。
哈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