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雪藏日记 残缺梦想
雪藏日记 残缺梦想
章》是作曲家郭祖荣于1968年秋天创作的一首中提琴与乐队作品。虽然它仅是一部不到一百小节的室内乐小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复杂的创作背景,到目前为止还是一部未被公]的“雪藏”作品。但这部“雪藏”之作,无论在创作过程、创作手法还是艺术特征方面,都在郭祖荣整个音乐创作进程中具有转折性地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一、创作缘起
1966年,随着“文革”风暴刮至东南海岸一隅的福建省,郭祖荣在这场风暴中被冠上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并被揪去参加全校的“牛鬼蛇神”大游园。身为一个作曲家,他的内心是极为敏感的,这些行为无疑对他的身体和心灵上都造成深刻的伤痛,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为避造反派的无理纠缠,郭祖荣终于1968年正月搬到福州郊外僻静的郑安村暂住并重新开始创作。
时至同年秋天,爱徒章绍同前来与郭祖荣作毕业辞行,师徒俩想起共同经历过的一段难以忘怀的心灵受折磨的日子,心中都无限惆怅。万分感慨之下,郭祖荣提笔“把与同学们在一起搞社教和社会实践时的感受,编织成一首中提琴曲。这些以年、月、日数码编织的乐曲标之为《断章》,以铭记“文革”破坏了美好音乐创作的可诅咒的日子。”①该曲完成之后,作者在扉页上题写了卷首语:“抒情的乐章,被无情的风雨折断了翅膀,何时再能飞翔于蓝天下?”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取名“断章”,与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作者的遭遇息息相关,面对“文革”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待遇,作曲家心曲难鸣、孤独抑郁的黯伤之情只能静默地在乐谱中悄然流露。
二、主题与结构
源于郭祖荣的创作出发点,将“断章”的深刻寓意倾注于乐曲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日记式”的主题乐思;二是“残缺”的曲式结构;三是别具一格的结束终止。而这三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构思,正是该作品最具特色与价值之处。
(一)“日记式”的主题乐思
从上述已知该曲的主题乐思来自于一些时间数据,作者将这些数码编制成两组对比鲜明的材料,一组为与学生一起搞社教和社会实践的“温馨的日子”,另一组为“文革”中受苦受难的“可诅咒的日子”???并以此象征美好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
第一组材料a与b位于首部,时间数码被编织成两条歌唱性的旋律型主题,情绪统一在抒情之中。由于郭祖荣习惯使用首调唱名法进行创作,所以曲中音符的高度与时间数码的换算也应采用首调译谱,那么材料a所对应的时间就是——1965年2月31日、12月23日、(次年)1月27日……,这些日子代表着“文革”前夕师生相聚共同切磋学术的难忘的“温馨的日子”。它们看似一些普通单调、与音乐毫无关联的数据,但在郭祖荣的精心编织之下,旋律语调确是十分委婉,旋幅音区跨越较大,蜿蜒起伏,音乐舒缓柔美、质朴感人,抒发了师生之间无限美好、愉悦的情怀。(见例1)
例1 材料a:
材料b是a的变化发展,这里以4月6日、21日(指音乐学院第一次到尤溪县搞社会实践中,师生共同搞创作、排练等活动的愉快时光)的时间代表再次追忆温馨的往昔,并且将D宫调性转至下属调的D徵,调性色彩的变化使情感得到升华,热忱讴歌了珍贵的师生情谊。旋律连续两次在d1—d2八度区间来回穿行,深情激荡,整体力度也得到加强,愉悦情绪更加外显。(见例2)
例2 材料b:
两个互为联系的主题材料紧扣“抒情的乐章”的思想中心,以深情温暖的旋律表达昔日能够自由自在地进行创作的喜悦心情,并希冀这份自由能够永远,对未来寄予期望,主题带有“梦想”性质。
第二组材料c是一个集中简洁的动机型新材料,被作为插部Ⅰ的主题,音乐性格与第一组材料大相径庭。第一个音使用了ff与倍加强记号,刻意强调插部以全新的面貌突兀地出现,似平地乍起的轰雷,切分节奏、加强音记号象征着现实恶势力似暴风雨般残酷、野蛮地猛然袭入,以巨大的强势摧毁了美好的梦想。(见例3)
例3 材料c:
音乐创作是郭祖荣视为与生命同等重要之事,当创作遭遇阻扰,生命的光彩也随之顿然失色,心中难言的苦闷与伤痛渲染纸上是作曲家的习惯,同时也是责任。此处他将“文革”中那些“可咒诅的日子”——6月16日(郭祖荣被扣上“牛鬼蛇神”之名遭批判的日子)、27日(郭祖荣被迫戴高帽、游街之日)化为音符置于插部伊始,寓意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灰色时光显然再贴切不过。该材料与首部“梦想主题”形成强烈反差,更近似“现实主题”的意味。
尽管构成主题的材料是来自于一些时间的数字,具有一种因按序排列而被固定化、受约束的特征,但是郭祖荣并非简单地将这些时间序号进行单一呆板的程序化排列,而是经过严密的构思与尝试之后,放置于合理的位置之中,赋予恰当的力度、节奏、情绪、速度等,使其摆脱了这一局限性,听起来并未有任何的晦涩与“拼贴”感。若未有本文对这些主题出处的“揭秘”阐释,是很难想象出主题音调的来源背景,而能够感受到的实是语感流畅、性格明确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