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形玉器前世与今生
龙形玉器前世与今生
龙集许多动物和自然现象于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自原始社会起,就以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用于玉器雕刻上。从早期的玉猪龙,“C”形龙,到我们今天常见的龙的样式,就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是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图1)。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玉龙,墨绿色,体弧曲呈“C”形,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图2)。新石器时代玉龙的特点是,龙首长,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髯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或称菱形眼,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光素无纹,形制厚实质朴。
商周以后龙纹玉器逐渐增多,并形成各个时代不同的龙形。
商代玉器龙纹较多,龙的造型从早期C形龙发展变化而来。按照形制的变化,可以划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龙形玉多为扁平的薄片状,头大,身粗短,侧面露出单足,尾部渐细出尖,有的类似三角形,且大多呈刃状。一般头部有角,多为单角,蘑菇形,向上竖立。眼睛以“臣”字眼为主,兼有菱形眼、圆眼、长方形眼等。这时的龙身上一般为素面,没有纹饰。中晚期以后,薄片玉龙减少,代之以圆雕龙(图3),并开始出现璜形龙。随之龙的躯体舒展变长,头缩小,形状似虎,角由早期的竖立转而变为倾斜直至趴伏于头后。“臣”字眼更普遍,其他眼形也有,但数量较少。足仍为侧面单足,较早期修长,呈跪状。龙体更多呈璜形、玦形。另外,龙身各部位出现回纹、云雷纹、重环纹等,且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图4)。中期玉龙没有出脊,晚期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基本没有圆雕,龙角虽已斜状,但仍然带有早期竖立的痕迹。商代玉龙多呈张大嘴状,以示凶猛。
西周时期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龙身较商代瘦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身上的纹饰较复杂,重环纹、云雷纹等很盛行。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勾线技法,以单彻法雕琢,俗称“一面坡”。线条流畅,多弯形和弧形,直线雕琢纹较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脑后的蘑菇形角已不多见,龙角为鬣形角和钝角,眼睛仍为“臣”字眼,但眼角线拉长,两端带很长的勾形线,形成西周独有的风格。此外椭圆形眼、菱形眼亦很多。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此时大多不雕腿和足,玉龙构图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开始出现对称的连体璜形龙。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装饰作用(图5)。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逐渐摆脱前期玉龙的特点,向近代龙形靠拢。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龙体更长,身上多饰谷纹。蘑菇角消失不见,代之而起的是飘飞而上扬的鬣角。眼睛不见“臣”字眼,出现单线、双线阴刻的纯圆或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到战国以后又发展成为凤眼和杏核眼。其双线雕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出,更加有神,形成浅浮雕(图6)。战国初期玉龙最别致而又典型化的标志是,在眼睛的上眼皮上有一道若隐若现的浅刻阴线,形如上眼皮;另外是出现了云朵状耳。从战国初期开始,龙身转化为多变的“S”形,基本形式是勾首、凸腹、卷尾,是前代没有的样式。龙身上的纹饰也有很大变化,春秋时开始出现蟠虺纹,并且密布全身,每个蟠虺纹都自成一组而构成连续图案;战国又出现了满而密的谷纹,后期又加饰蒲纹地。龙身上的纹饰还有勾云纹、如意云纹、丁字形云纹等等。总之,这个时期龙身纹饰的特点是满而密(图7)。
汉代龙渐渐向盘龙发展,并趋向四足兽的体形,大多龙身上开始雕出四肢,若走兽般。王充在《论衡》中说:“世俗画龙,马首蛇身。”玉龙头部变长,如马头状。口部大张,露出利牙,上唇外翻,下唇勾卷,似斧形或鱼尾形(图8)。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多以斜碾法磨去眼眶周围的底子,使其微凸。汉代晚期,眼皮多下垂。此时的龙角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的长角。有的勾卷,有的分叉后再分别勾卷。阴刻线勾出爪和掌,爪呈圆球形,一般为三爪,长尾翻卷。龙体的纹饰与战国时期相同,但排列疏松,且谷纹磨工极好,摸起来的感觉没有战国谷纹扎手(图9)。
东汉开始,龙身上出现飞翼,并刻有短直的细毛纹,在龙背上刻有相对的数个双线纹表示肋骨。
进入唐代,完全摆脱汉代式样,龙身似粗大的长蛇,四腿四爪。头较长,头上有鹿角、云形耳和毛发。角从鼻梁处长出,丹凤眼,口大张,嘴极大,嘴角一直向后延伸过眼角,张口吐舌。下颚部出现髯。四肢细长,前腿处有带状飞翼,后腿特长,一足与尾相交缠绕。腿关节处有毛。关节突出,粗壮有力,爪为三爪,爪尖锐利,遒劲有力。龙身不再饰其他纹饰,或素面,或刻有网状鱼鳞纹。秃尾,尾部不加任何装饰,个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