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禹文化
大禹文化
大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是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创立者,是中华民族自炎黄以后的又一位伟大的人文始祖、古羌民族的杰出领袖。他的名字妇儒皆知,有关他的众多故事流传至今;他的功德与天地同在,精神与日月同辉。
禹生北川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中国古代帝尧陶唐时代,洪水滔天,中原大地一片汪洋。滔滔洪水,淹没了农田,淹没了民宅。人民扶老携幼,爬上高山,寻找洞穴;爬上大树,筑巢而居,与鸟雀为伴,与野兽争食;来不及逃命的,便葬身鱼腹。帝尧看到这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心中无限悲痛。他要求各头领推荐能治水之人。先安排共工氏治水,历经40余年,洪水泛滥依旧;各部落首领又推荐鲧治水。
崇伯娶妻。鲧,号崇伯,不仅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部落首领,又是一位能工巧匠,打井、砌堰、修碉、建宅,样样精通。他管辖的岷山一带,虽是崇山峻岭,土薄地瘠,但却牛羊成群,人民相对富足,深受百姓拥戴。一日,崇伯巡视蜀山,遇见一牧羊女亭亭玉立,娇艳动人,好生喜欢。上前询问,乃有莘氏女名修己。崇伯的事迹,修己早有所闻,在她心目中,崇伯是大英雄,是神;有幸得见,使她万分激动,顿时面颊绯红,更显得妩媚可爱。鲧决心要娶她为妻,即向其父母求婚。修己的父母自然欢喜不迭,即刻为其办理婚事。正当洞房花烛之夜,有特使来传帝尧“速往中原治水”之命。鲧虽不忍丢下修己,但救民于灾难之中是鲧多年的愿望,于是第二天就赶往帝都接受重任。
鲧一去数年不归,修己好生思念。便常常登上石纽山对面的山顶眺望,盼望崇伯归来。山上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挡住了修己的视线。她自语道:“眼前没有这些树挡住,能看得远一点多好。”话音刚落,突然一阵狂风,将山上树木吹得一干二净,后人把这座山叫“望崇山”。说来也奇,从那时起,望崇山上只长杂草而不长树木。
修己怀孕。大约是农历四月的一天下午,修己到石纽山下甘泉取水,看见那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羊角花似的五色祥云,心情格外舒畅。当那云彩飘到石纽山上空时,突然一块白玉般的东西从云中掉下,正好落在石纽山下湔江边的“甘泉”之中,修己取那泉水时,在水中得到一个形状像鸡蛋的东西,爱不释手。正捧在手中欣赏,几名村姑前来取水,修己怕她们看见,慌忙中将其含在嘴里,不知不觉就咽了下去。后来,修己便有了身孕。
大禹降生。14个月后的一天(农历六月初六),修己到清泗沟(今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禹穴沟)采集野果和中草药,走着走着,刚行至九龙山第五峰下的一个地势稍平阔的地方时,突然觉得肚子痛,便倚在崖边休息。但肚子愈痛愈厉害,使她难以忍受而痛苦地呻吟。其声音惊动了女神俄司巴西,俄司巴西见其难产、痛得可怜,便用神刀剖其背,修己才生下了孩子,这就是禹,名文命,字高密;其父鲧、祖大父颛顼、曾大父昌意、高大父黄帝。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刳儿坪”。刚出生的禹满身血污,修己抱着他到刳儿坪下的一个其状如盆的水塘里去洗(后人叫它“洗儿池”)。血水染红了石盆里的水,其水溢出,使溪流中的白石都染上了许多殷红如血的斑点。说也奇怪,那血石不管什么时候去闻,都有一股血腥味,而北川境内也只有这条沟里才有此奇观,后人称之“血石”。据说孕妇用血石煎水服用,可望分娩时母子平安。后人有诗云:
白石红斑点点新,花开水底锦江春,
后人收作催生药,犹仰当年岳降神。
禹生之地。大禹治水足迹遍九州,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遗迹,但禹生之地却只能有一处。因而禹生之地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禹生之地在北川”。“禹生北川”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充分依据:
(1)历史文献记载清清楚楚。自春秋战国以来,众多历代文献都有“禹生石纽”、“禹生石泉(今北川)”的记载。
西汉著名学者扬雄《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剖背而产高密(即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禹,六月六生于石纽。(广柔)县有石纽邑。”
西晋崇州人常璩《华阳国志》(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载:“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刳儿坪。”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载:“禹生于蜀之广柔县石纽村。”
《唐书·地理志》载:“茂州石泉(今北川,下同)县治有石纽山。石泉今属龙安府,山下有大禹庙,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
《舆地广记》载:“(石泉)隋汶川县地,属汶山县。唐贞观八年析置石泉县,属茂州,皇朝熙宁九年来属。有石纽山,禹之所生也。”
宋代徐天佑《吴越春秋》注云:“(石纽)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生此。《元和郡县志》:禹汶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水经注》: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广柔,即今石泉军。”(注: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于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