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全球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球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

全球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 首先,我感谢宋建明副院长为我主持今天的讲座,也要感谢高天民先生为我具体安排了这次讲座。说实在的,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发表我的一些观点,传播一些“谬论”,我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我也曾是美院的人,现在虽然在浙大,但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今天我要讲的“全球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根本的文化理论和文化立场的问题。或者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主义和国族主义,英特纳雄奈尔和纳雄奈尔的关系问题。 应该说,“全球化”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口号,到处都可以听到。“全球化”似乎成了一个“时代潮流”,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在经济界,“全球化”已是天经地义。在文化艺术界,也有一股不小的“全球化”倾向,具体说法是要“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这些现象让我感到忧虑。 “全球化”了,是否有必要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个性?“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全人类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球一体化”?这种人类文化的“大同”是一件好事还是一种野蛮?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我以为,之所以“全球化”口号能够在中国畅行,是因为现代中国人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世界主义”情结。中国人心目中始终存在一种“世界文明”的憧憬,全人类普世进入一种美好的大同世界。 而实际上,这种世界主义是西方 “进步论”的特征之一,究其实是一种伪世界主义。因为“进步论”是以物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一个社会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进步论”认定西方文化是最先进的,全世界其他文化都要向西方文化“进步”。这种世界主义掩盖的是西方文化中心论。 我在最近一本书《野火西风全球化》的扉页慨然写道: “世界主义啊,多少罪过假汝之名而行!” 这是因为这种“西方中心”的伪世界主义,给中国人带来深重的文化自卑感,使中国人忽视自己的文化价值,让中国人眼睛只盯着西方,把西方的东西都看作是“世界”的,“全人类”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而看不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事实上,物质生产力水平固然有高低之分,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并无“先进”“落后”之别。 “全球化”只是中国人心目中这种世界主义的又一种说法而已。 我以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更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个性。人类各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全球“同一化”。人类各文化间存在深刻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表面的“全球化”而消失,相反将长期存在。 我赞同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观点,他把人类各文化比作“田野里的花”,各种花颜色不一样,互相差异,各有特色。我觉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和地域有关,与一块土地有关。西语里“文化”(culture)一词,本义是“耕耘”“种植”的意思,与土地紧密相连。可以说,“文化”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具有很大的延续性。文化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不是像技术的升级换代。文化的演变要缓慢得多。所以,人类不同文化仍将长期呈现为多样差异。 应该说,出国前我是一个激情的世界主义者。洛杉矶奥运会闭幕式上贝多芬《欢乐颂》讴歌人类大同的激动人心的旋律,长久回荡在我心头。但到法国后,我日益感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那种本质上的差异。两者在价值取向和表现形式上都不一样。 对我的这种转变,有两个人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梁漱溟先生,另一个是法国文化人类学宗师莱维-斯特劳斯。我是在法国读到梁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给了我巨大影响。在这本书里,梁漱溟先生提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一开始就价值取向不一样,怎么走也走不到一块去,而不是“进步”快慢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社会形态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形态,在秦始皇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长期处于一种“盘旋往复”的状态。这种社会形态用西方历史的概念,根本无法解释。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不存在“封建”社会,准确地说,是不存在西方式的“封建”形态。这对于我是一种振聋发聩的惊醒。梁先生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主要文化形态: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是外向,征服型的,重物质;印度文化是内向,重精神;中国文化是既不太外向也不太内向,调和持中。三种文化互相差异。顺便说一下,梁漱溟先生没有读过大学,27岁就被蔡元培先生聘为北大教授。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极其显见的。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学者们的论述汗牛充栋。我这里只谈我的一些感觉。 首先,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核心概念,一般叫“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我更愿意把它称作“唯人主义”。这种把人推倒宇宙的中心—“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的中心 —“个人中心主义”,是西方文化特有的。在人类中心主义意义上,西方人豪迈地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而中国人说“天人合一”。从个人中心主义的角度说,西方讲天赋人权,而中国讲社会协调的“人和”。西方是从个人出发,申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