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要研究的课题
五年级二班
张嫣然
2010年11月
家乡的茂腔……………………………………1、2页
家乡的大秧歌…………………………………3、4页
家乡的剪纸…………………………………… 5页
家乡的高跷…………………………………… 6页
家乡的高凤翰纪念馆………………………… 7页
民间小故事……………………………………8、9页
活动总结……………………………………… 10页
茂腔原名肘子鼓、肘股子,始为城乡民间流传的口语化、唱腔简单的剧种。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悬小鼓,一边击节拍一边演唱,故得名“肘子鼓”;还有一种说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员演唱时边歌边舞、扭动臀部的情态。这种演唱形式约出现于清朝初期,至清末形成自己的基调,后经民间艺人张凤山、刘顺仙等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完善。20世纪初期流传到青岛等附近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这种已经濒临消亡的民间戏曲进行了抢救,定名为“茂腔”,其唱腔音乐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特点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
茂腔《姊妹易嫁》演员剧照
山东胶州曾有民谣唱到:“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这生动地描述了流传在胶州一带的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魅力。1950年2月、8月,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和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正式成立。1954年,由宿艳琴、曾金凤、温秀琴主演的茂腔小戏《兜帽得亭》,赴上海参加了华东戏曲汇演,荣获最佳表演奖等多个奖项。演出后,剧团演员们与常香玉、盖叫天、程砚秋等艺术家切磋艺术,汲取京剧的精华,对茂腔加以改进,对茂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胶州茂腔演唱者 茂腔演唱者
秧歌节在少海新城开幕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沿途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等,唱腔曲牌有30个。1860年,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
据考证,大秧歌作为一个剧种,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已广为流行。朔县大秧歌在省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据《朔州马邑·赵氏家志》记载:“雍正六年,希富四十始有男,许愿:周岁为送女娘娘唱愿戏。时有秧歌戏为六月六淋生戏,于正日日场‘巧女翻舌’;终,将戏班请于奶奶庙唱‘祝愿’、‘刘婆送子’、‘拾金’”。由此可见,硕县秧歌的形成,至少在雍正年间,甚至在清初康嘉年间就有其雏形。
一些老年艺术家表演大秧歌
民间艺人制作的精美窗花
胶州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1954年在艾山子村搜集到的五幅张家茔出土剪纸原料,有利的说明了这一问题。这些剪纸成方尖状,其幅长约8公分左右,比一只粉笔稍大一点,就在这么大小的一幅画面上刻有“鸳鸯戏水”.“单凤朝阳“等不同纹样。这些纹样不但构思新颖组合巧妙,而且刻工之精细另人叹绝,其功力确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作品还说明,在五百多年前胶州剪纸艺术以从民间传到管家的深闺,并博得了贵妇名媛的垂青,而促进了其表剪纸。
艺术不但美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作为一种图案底样,对印染、刺绣、纺织、建筑等工艺的发展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深受人们喜爱的蓝印花布和清末民初驰名全国的“胶州花纸”,都与剪纸的造型和色彩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现技巧的更高发展。剪纸还分有喜花、窗花、礼花等作品。
世界踩高跷第一人
胶州一市民成为世界踩高跷跳绳第一人。”2月5日上午,记者从胶州市政府了解到,胶州市李哥庄镇前辛疃村的丁加伟,在央视《正大综艺·吉尼斯中国之夜》挑战成功,现在已载誉归来。??? ?记者随后赶到胶州市苏州路凯金大厦见到了“高跷奇人”丁加伟。他身高1.66米,身体十分结实,性格稍显内向。聊起高跷,他打开了话匣子,并且拿出平时训练和表演用的高跷不停地做着动作。“我说得再好听,你没有见到也是很难相信的。”随后丁加伟拿起一副60厘米高的高跷,动作麻利地用红布条将高跷绑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