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难忘,高中那条河——公 无 渡 河 公 渡 河?——《箜篌引》引发的生命价值的思考?一个人和一首诗,会不会亦有一见倾心的钟情?初遇《箜篌引》,是在讲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来却顿然有撕心裂肺的疼痛与心动,竟然再也无法阻止奔涌的思绪和充溢胸膛的悲怆之气。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公无渡河——多么恳切的劝诫和恳求!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所有的人都清楚:不能渡河,不该渡河,渡河就是死亡!公竟渡河——多么激愤的质疑和不甘!为什么明知前方是死亡,还是毅然蹈死不顾?是什么必死的理由,是什么无畏的勇气,竟然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 渡河而死——多么悲惨和不愿接受的结局!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悲剧毕竟发生了。一千一万个不能渡河的理由,终究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行动!其奈公何——多么沉痛的无奈和哀思!悲剧已经发生了,亲人们的呼喊劝阻和绝望哭泣都无力改变既成的事实,于是又回到旁观者的困惑不解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从哪里来?他要到哪里去?他为什么要如此坚决地选择渡河,急急奔赴必然到来的死亡??《箜篌引》出自晋人崔豹的《古今注?音乐》:《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我在看电视剧《十月围城》时,我在听主题歌《中国山》时,我在读李重光留给父亲的遗书时,读秦少白写给至爱区舒云的书信时,我在读历史上那些从容赴义慷慨捐躯的悲壮人物时,我在面对历史或现实生活中一个个“渡河而死的公”时,我在想象那些渡河的“公”还原那些渡河的场景时……总会感受到这种充溢肺腑的悲壮悲慨悲凉之气行径全身时带来的强烈痛感。?我无法不去想象,《箜篌引》中的“公”究竟是何人?为何事?为何必须渡河?我也无法不去推衍,古今中外,历史现实,又有着多少横亘的“河”、渡河的“公”和渡河而死的结局。诗中的“公”可以是什么人?诗中的“河”可以指什么事?渡河的“公”有多少个必须渡河的理由??“公无渡河”悲壮版——伟大人格的耸立我希望那是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悲壮故事,我期待那条河边挺立的是一个个气壮山河的伟岸形象,我似乎听到那汹涌的河水激荡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羽声……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牺牲的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光仁就是渡河而死的“公”,他们深知“改革变法之河”水深流急,波涛汹涌,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仍然不计个人安危,投身革命洪流。其中最令人感佩的是谭嗣同,变法失败后他本来是有机会避免被捕被杀的命运的,他亲自把梁启超等人送到日本大使馆避难,当梁启超等恳请他一起出走日本时,他慨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当日本使馆主动要求为谭嗣同提供保护时,他又慨然回答:“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终时,谭嗣同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容就死,慷慨赴义,年仅三十三岁。这是一种多么强大又多么悲壮的人格力量!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和领袖之一,他亲身经历了变法的激情岁月、淋漓鲜血和死亡之旅,对理想的追求却始终不变,为了国家的强盛和自己的理想,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知其不可而为之,随时准备付出生命。当他在演讲中引用《箜篌引》的时候,一定想起了谭嗣同那些为理想而奋斗而牺牲的同仁,肯定也想到了那些像自己一样至今仍在奋斗并随时准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同道,因此才能演讲得如此声情并茂,如此感人至深,影响深远。?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这种“渡河而死”的悲壮英雄——“公无渡河公竟渡”的爱国诗人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老人,多像《箜篌引》中 “被发提壶”的“白首狂夫”啊。他生不逢其时不遇明主,“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既不愿做蝇营狗苟之事,因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又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于是,在理想和国家双重灭亡的打击下,他高吟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纵声一跃,自沉汨罗。这一吟一跃,将一个诗人殉国殉道、爱国忧民的伟大形象永远定格在中国文化的汗青丹史上。“公无渡河音响绝”的思想巨人嵇康,诗文书法琴艺超绝当世的竹林七贤领袖,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告了与黑暗的官场、残暴的统治者的决裂,一双白眼对钟会表达了对世俗小人的蔑视和不屑,他明知道他得罪的是无情无理无赖无耻因而不可得罪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