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讲 浙江丝绸文化史.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浙江丝绸文化史

第二讲 浙江丝绸文化史 曙光初现——史前时期的浙江丝绸 1926年,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中国考古学前辈李济博士带队挖掘考古出土了半个茧壳。 这个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前期,距今约5000年。半个茧壳的出土被视为中国蚕丝业起源的重要物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说皇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治丝的方法,历代统治者也将嫘祖奉为“先蚕”进行祭祀。远古的传说加上半个茧壳的出土,一时间黄河流域是中国蚕丝业发祥地的说法似乎成了公认。然而,亘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不息的长江,是否也同样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特别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那一片美丽富饶的平原上,是否也一样地诞生过功被千秋的原始蚕桑业?浙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一系列史前遗址的发现,为解答这一疑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杖首上的蚕纹 河姆渡遗址首次挖掘于1972年,在1977年冬的第二期发掘时,出土了一个牙雕杖首,其特别之处在于上面栩栩如生的雕刻着四条虫纹。这四条虫纹非常像蚕,看起来好像正在向前蜿蜒蠕动,头部和身上的横节纹明显。另外还有一件陶片上绘有昆虫吃叶纹,虫体弓背屈体,沿着叶的边缘吞食,形象逼真。河姆渡的先民们为何要在他们的器具表面绘上昆虫纹呢?这种昆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特殊联系呢?从出土文物推论,河姆渡人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富足而安闲。 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鸟崇拜是东南史前部落最普遍的原始信仰,并与太阳崇拜密切相关,而豕则与水、雨等自然力密切相关,是农业定居时代产生的一种观念,因此河姆渡人以鸟、太阳、豕、禾等图像来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与未来的期盼。那么,牙雕杖首表面上刻着的四条蠕动着的虫又代表着什么呢? 据推断,这四条虫很可能正是蚕。 二、丝衣玉饰 继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后之后的良渚文化,从目前发掘的遗址与出土文物看,良渚文化已经有一套以玉器和祭祀为中心的完整的礼制形式,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社会组织形态已经进化到邦国的阶段,出现了贫富差距与阶级分化,即从原始社会跨入了文明社会的行列。 要探究中国蚕丝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脉络,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土于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的丝织品了。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有关部门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丝麻织品等有机物遗存,引起考古界与丝绸学界的高度关注。 三、起源契机 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4000多年前的丝绸制品,意义十分重大。 丝绸业起源于史前时代的浙江是有可能的。这主要基于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也许正是两者的合力孕育了中国蚕丝业起源的萌芽。 我们认为,催生丝绸业起源,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条件、技术条件,但更关键的当是精神需求。换句话说,可能它一开始就是一项宗教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而浙江所在的史前东南地区恰恰具备了催生蚕丝业的文化环境。桑与蚕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被关注、栽培、驯养,从而发展出史前蚕丝业,应该从远古人类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去寻找答案。 四、传播之谜 良渚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发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蚕织技术。然而就在距今4200年前后,正当良渚文化发展到它的巅峰时却突然从太湖地区消失了,在其后的岁月里,浙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一度倒退返祖,农业衰退,玉器制造业消失,包括已达到相当高度的丝绸业也似乎沉寂了。与此同时,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辉煌的华夏文明正如红日冉冉升腾,光照寰宇。其后历经夏商周三代,中原大地上的丝绸业开始蓬勃发展,史不绝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良渚文化的衰落?生活在钱塘江畔和太湖之滨的良渚人到哪里去了?夏商周时代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蚕丝业与良渚文化有什么关联吗? 根据大量出土实物的线索分析,有些专家认为,良渚先民的小部分南迁粤北,而其主体可能北上中原了。南下的良渚文化很快被当地的石峡文化同化,而北迁的良渚文化就不同了,尽管他们也未能在中原地区重建自己的文化,然而在中原文化中深深地打下了良渚文化的烙印,并最终融入华夏文化。良渚先民带去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成果成为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古时代光芒四射的华夏文明,形成于中原地区,却不仅仅是中原文化的产物,而是各地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大地融合的结果。在这方面,良渚先民们也无疑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太湖地区(包括浙江)的蚕丝业,据考古发掘则更早在河姆渡文化中已出现端倪,至良渚文化是缫丝丝织技术已十分先进,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完整的绸片与丝线、丝带的也只有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这就引出一个疑问,中原地区发达的蚕丝业是土生土长的还是良渚先民带去的?或者说,中国史前的丝绸业是多中心起源的还是一个中心起源然后向其他地方传播的?目前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多中心起源说。 吴越桑曲——先秦时期的浙江丝绸业 辉煌灿烂的良渚文化消失后,浙江的文明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期。考古学家对此有种种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