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教学设计及教学计划.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教学设计及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教学设计及教学计划 常胜利 编写 [单元教学要点] 一、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二、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微观品味语言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感受各篇作品在文体、手法、语言上的不同个性表达特色。 四、开设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的养成相结合,知行合一,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与提高思考能力。 [单元教学计划]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两课时 《黑羊》 两课时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一课时 《椰子树与平等》 一课时 《鱼,我所欲也》 一课时 《陋室铭》 一课时 《论题与论点》 一课时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深研精思,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及结构。 难点:延伸拓展,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媒体准备】 用电脑编辑制作相应的课件(用POWERPOINT编辑)。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写其故事梗概。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全文的思想感情,完成“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角度:从文章主题方向提出的导语。 〔示例〕 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关于人曾有过许多定义,有一个定义你也许会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动物”。 对于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大海。生命也许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拼博的过程。在这过程里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价值等等。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散行板书〕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二、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来又几度出国游历考察。这一切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10年10月他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萨克》、《安娜??卡列尼娜》、《魔鬼》、《复活》等等。(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积攒( ) 铁锨 ( ) 贫瘠 ( ) 广袤( ) 罂粟( )( ) 咫尺( ) 2.解释下列词语或用下列词语造句。 集思广益: 辗转反侧: 熠熠发光: 四、请学生复述课文 1.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顺序。 角度提示:(1)帕霍姆的角度(2)故事叙述者的角度(3)巴什基尔首领的角度(4)其他角度 2.学生复述。 〔学情预测〕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概括表达的能力。学生多会按照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来概括。但教师在引导时多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角度与叙述顺序进行创意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与发展。 3.师生评点。 评点标准:故事完整、叙述条理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流畅等等。 五、课文分析。 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列出问题。(投影或板书) (1)比较标题: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 B.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思考: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而课文为什么选择第2种? (2)进一步比较分析标题: 结合课文,思考:A.他需要多少土地? B.他想要多少土地? C.他能要多少土地? 〔学情预测〕教学中应重视对学法的指导。对于这样一篇长文,应该选择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然后提纲挈领,进入教学的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本文标题就是一个富矿,它与文章的意旨,结构层次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这两道题的难度较大,教师最好能将以上的问题再细化,设立引领的台阶。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小组或个别指导。 3.明确: 第(1)题:A答案中的帕霍姆只是文中具体的一个人,若以此为题,则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