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群落预习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群落预习案

《§4-3、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明确目标,勇往直前!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实验: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理解群落的演替。 【基础自主梳理】回扣教材、夯实基础!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㈠.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㈡.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㈢.群落的特征: 1.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有差别,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群落中______数目的多少。 (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①.丰富度的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多度等级包括: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很少。 ②.动物采集: 形体较大的动物直接用镊子取出; 形体较小的动物可利用其避光性特点,利用光照分离采集动物; 形体非常小的动物借助放大镜、吸虫器等仪器分离出来。 ③.方法步骤: ⅰ在调查的土层中采集一定体积的土样。 ⅱ利用诱虫器或吸虫器等分离动物。 ⅲ将分离出的动物用酒精等药剂麻醉或杀死。ⅳ对动物进行记名统计,记录入表格中。 ⅴ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种间关系: (1)种间互助: 如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实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等 (2)种间斗争: 如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实例:水稻和稗草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自主练习1】(2010·广东理综,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植被东西分布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森林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和。 (2)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分布。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阶段→灌木阶段→。(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方向和速度进行。 【自主练习3】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有人根据生物群落的概念说“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正确吗? 【网络构建】利用本节概念构建 【自我反思】通过自主预习,你觉得还有哪些知识难以理解呢? 《§4-3、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后拓展案 1.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2.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 )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小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竞争中获胜 D.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内斗争中失败 3.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 4.四川大地震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