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知白先生书法初析
内容提要: 刘知白先生为中国当代绘画大家,其书法艺术也有相当的造诣,却少为人所论及。本文从书法用笔的角度,将刘知白先生之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加以比较,从中分析书法线质和绘画线质在其作品中的一致性,呈现刘知白书法艺术中以画法参书法,笔法互用,心象自出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 刘知白 书法 书法线质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124-125
???
刘知白先生为中国当代绘画大家,其绘画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已被国内众多名家、学者所认可及评价。而他的书法,亦十分杰出,却少为人所论及。本文试把刘知白先生的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之相关性加以比较,从中分析书法线质和绘画线质在刘先生的作品中呈现的心象痕迹,以冀于当今中国画创作有所补益。?
(图附文后)(图一)窃以宾虹翁与知白先生作比较,亦有趣之现象。宾翁之款识,顺笔拈成,直通天趣,其日月累成之笔墨素养,昭然?上。比其专为书法作品而创作的作品更显天成之功。而知白先生之款识,多系漫成,书、画之笔法参照互用,往往一跋之中,笔法多变,字字在变,然未失其题识之所归旨――画款一致也。而此幅似与平日所书款不相类。我以为,此作更近于宗教,通篇圆融自然,方圆得体,一字一历境。此作有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之意,常年累积,广临百家,无心为之,便臻化境,自有无意为之乃佳之妙。字字独立,却又通篇自首至尾,一气呵成,毫无做作之痕。即稍有用心处,亦因行文遣词,稍作停顿;而笔意宽博,即行即止,屋漏划沙之趣,又近于弘一法师了。?
(图二)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知白先生画案旁读王铎的《草书诗卷》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当时,自己只知道王铎写得好,却不知道好在何处。就问正在作画的先生,先生微笑着告诉我:“王铎这本帖,最关键是其用笔,变化多端。尤其是在书法上的用墨,别人难于做到。因他是用笔蘸重墨,一笔写出十数字,尔后再蘸、再写,直至终篇”。今观此幅先生书法,顿知其墨法之妙。差别在于,知白先生内心是富于高贵的、典雅的,而非猛厉的,直率的。因而,这篇手札虽多碑意,却又通篇给观者以帖学一派的韵味,正是知白先生化碑入帖之例证。此幅兼有元人尺牍之萧散韵致,且用墨层次变化丰富,干、湿、浓、淡、枯,跃然?上。?
(图三)此幅作品是知白先生书写于一九七八年中秋之后三日,游峨眉山去万年寺途中得到的诗句。初观知白先生这幅作品,第一感受像王觉斯,然细味之,却又不似。其因有二:一者为布势,另一为结体。王铎布势连绵,变化神出,苍莽雄劲;知白布势宽博,虚实相生,浑厚虚和。王铎结体单字轴线倾角非常大,知白结体单字轴线倾角小。这幅作品中,字的结体因为点画线条的逐渐加重,为了避免阻塞紧迫之感,因此在调节行距布白上愈加宽松起来。例如右起第三行之“行”字开始,为了避免“难”字与“丈”字的碰撞,便有意识地拉开行距,直至到最后的落款,一路宽绰下去,使观者感到通篇雄迈而虚和,并与诗句“万年寺在白云中”之意境相符,进而给人以空旷悠远之联想。?
(图四)这幅于一九八六年书写的对联,知白先生更多的是在单字上求变化,一字之中点画起止自然,虚实相生,变化多端。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墨色干湿枯淡,互为运用。在视觉上给人平中见奇、实从虚生之感。我个人认为,知白先生的书法,更似他的水墨山水画。往往在视觉上导引欣赏者由笔法、墨法而产生出“情感的误置”,并由此“获得在寻常状态所得不到的一种心理满足和认识”(英?罗斯金语)。我们可以想象刘知白先生书写这幅作品时的情景:他书写之际,略作思索,似有所得;于是饱蘸浓墨,从容地在?上落下“云”字的起笔,继而以中锋使转、绞转并用完成收笔。值得注意的是,“雨”字头第二笔长横由于行笔快而产生的笔断而意连的笔意效果。这是绘画中常现的笔法,尤其在写兰的笔法中显而易见。“中”字平淡而冲和,在视觉上与“云”字的轴线起到二字轴线连贯性强的承接作用。“白”字起笔则跳开了上两字的中心轴线,与“鹤”字形成空间的黏合关系。最后,“鹤”字的收笔,裹锋而出,墨色层次变化极为丰富,饶有金石意味。下联,轻松地在?上落下“海”字的左边三点。然后中锋变飞白,本能地映带至右边“每”字的一笔;稍一收锋,出现笔锋的转换,由此顺应完成整个字的绞转收笔,“海”字得以完成。至此,呈现出的是虚和实两个对应相承对比的关系:三点水的起笔与“每”字中心部分的交叉处为实处,“每”字起笔换锋与收笔末端处为虚处。这是知白先生一气呵成的一组连贯动作,虽是作书法,我更认为是他绘画起笔布局的第一组连贯动作。既是本能的连贯动作,在心理联想方面,当与他的绘画用笔习惯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实则是心象法的一种良性循环。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上”字的承接关系。“上”字对接“海”字为起,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