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版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课件
知识要领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条件致病菌 致病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 感 染 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细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仅释放出毒性产物,同时还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宿主出现病理变化的过程。 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正常微生物群 normal microbiota指在人类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管腔中寄居,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宿主无害而且有益的生理性微生物群(physiological microbiota)。 对生理性微生物群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微生态学 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能力。 毒力(virulence):在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一定的情况下,微生物的致病性有强弱之分,称为微生物的毒力。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 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毒力岛 细菌的毒力 一、细菌的侵袭力: 侵袭力(invasiveness):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物质密切相关。 (一)黏附素(adhensin) 黏附作用需要两个条件:黏附素和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素受体 黏附素是一类细菌表面与黏附相关的蛋白质,按其来源分为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由菌毛分泌并存在于菌毛顶端如E.coli的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来自于细菌表面的其他组分,如G-外膜蛋白(OMP)、G+细胞壁 (二)荚膜(capsule) 具有抗宿主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细菌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和扩散。 荚膜在免疫逃逸现象中起重要作用,避免了被宿主细胞的免疫防御机制杀灭。 如肺炎链球菌 (三)侵袭性酶: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协助细菌抗吞噬。 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链道酶 (四)侵袭素:细菌的侵袭由基因控制,称为侵袭基因(inv基因) inv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介导细菌能够侵入敏感细胞内,主要是黏膜上皮细胞。 二、毒素(toxin)按来源、性质和作用特点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产生:G+(大多如金葡,链,破,肉,白) G-(部分如绿脓,痢疾,霍乱) 特点: ?蛋白质 分子结构为A-B亚单位:A-毒性;B-介导 ?毒性强,具有选择性 :肉毒毒素 ?性质不稳定,不耐热,易被热、酸、蛋白酶分解破坏 ?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外毒素种类 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特点:毒性强,致死率高 细胞毒素 又称为膜损伤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特点:宿主细胞膜上形成孔结构,导致细胞死亡,有两种类型。 成孔毒素——毒素单体插入细胞膜,形成孔道 磷脂酶类——产生磷脂酶类,分解卵磷脂,破坏膜完整性 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外毒素抗原性 类毒素(toxoid) 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接合蛋白的抗原性 抗毒素(antitoxin)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2.内毒素(endotoxin) 产生:革兰阴性菌 成分:脂多糖LPS 特点: 菌体破裂后才释放出来 理化性质稳定,耐热 毒性相对弱,且无选择性 脂类A高度保守 抗原性弱,不能用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LPS的生物学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免疫调节作用 发热反应: 内毒素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IL-1、TNF-α) -----刺激下丘脑-----使其释放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使大量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壁-----循环血中白细胞少----内毒素诱生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大量白细胞----白细胞增多(伤寒沙门菌例外) 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内毒素进入血液---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供血不足、缺氧、酸中毒 高浓度的内毒素---激活补体替代途径---高热、低血压、活化凝血系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或死亡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p60)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