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症状体征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 皮肤淋巴管型 ?为本病典型症状。 初疮:侵入处发生一个坚韧、无痛皮下结节,呈淡红色 增大,软化,变紫,破溃,流脓,愈后瘢痕。 再经1~2周,沿初疮处的淋巴管向上蔓延,发生一至数个淡紫色或绀紫色结节,呈带状排列,结节逐渐软化、破溃形成慢性溃疡。与结节相连的淋巴管粗硬如绳索状。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 症状体征 局限性皮肤型(固定型) ?此型近年来增多。好发于面、颈、躯干、手背等部位,皮肤局限于原发部位,呈丘疹、脓疱、结节、脓肿、溃疡、肉芽肿、疣状斑块以及痤疮样或酒渣鼻样、脓皮病或坏疽型等多种形态的损害。 播散型 ?继发于皮肤淋巴管型或自家接种所致。于远隔部位出现多发性结节。系统损害经血行播散引起,可侵犯骨、关节、眼、黏膜、肺、心肌、肝、脾、肾、各腺体和中枢神经系统。如吸入孢子可引起原发性肺孢子丝菌病。 实验室检查 ①直接检查时,孢子极易和其他结构混淆,尤其孢子数量很少时,常难以辨认。 ②培养:呈灰褐色膜状菌落,镜下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两侧长出,与菌丝成直角,在顶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样。 ③组织病理:主要为化脓性肉芽肿性反应,PAS染色时,真菌孢子周围有时可见放射状的嗜伊红物质包绕,形成“星状体”。 孢子丝菌 治疗 1.系统治疗:口服10%碘化钾为首选药,对碘化钾过敏或无效者,可改用口服氟康唑(400mg/d)、伊曲康唑(100~200mg/d,疗程2~9个月)和特比萘芬(500mg/d,疗程3~8个月) 。两性霉素B对皮肤淋巴型、肺型及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疗效较好。 2.局部治疗 ?2%碘化钾或高锰酸钾溶液(1∶5000~1∶10000)湿敷,10%碘化钾软膏外涂或局部加热疗法(45℃以上)适用于局限性皮损,但疗程较长。X线照射对局部肉芽肿组织有效。禁止切除或电烙,以防溃疡加重、不易愈合。 着色真菌病 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内脏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暗色丝孢霉菌病和皮肤着色芽生菌病。 常因皮肤损伤后,病原体植入,在接种部位的皮肤、黏膜及其下方组织存留而感染。局部出现丘疹、结节、溃疡或结痂,常数年或数十年不愈,可造成肢残,重症者可危及生命,病程长。 临床表现 皮损初起的表现为红色丘疹,逐渐演变成斑块结节,最终形成菜花状或乳头瘤样而明显高出正常皮肤。损害常因外伤或继发感染后破溃形成溃疡。皮损之间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常发出难闻的臭味。若取该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往往可以查见棕黄色圆形厚壁的真菌孢子。 临床表现 患侧肢体由于淋巴管阻塞,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或象皮肿。另外,在该病缓慢发展过程,有时还可观察到部分病变组织自然痊愈,而遗留下瘢痕和色素沉着。 脑脓肿综合征多是病原菌经血行播散至脑,往往见于体质衰弱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和真菌检查对本病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病理切片在浸润的朗格汉斯巨细胞内或真皮组织中可发现棕黄色厚壁的圆形真菌孢子;取皮损处脓性分泌涂片直接镜检,也可查见上述的的真菌孢子。若进行真菌培养亦可获阳性。 裴氏着色真菌 紧密着色真菌 透明丝孢霉病病理结核样结构HE染色 着色芽生病病理巨噬细胞内孢子HE染色400倍 着色芽生病病理脓肿内孢子HE染色100倍 着色芽生病病理嗜银染色400倍 诊断 病史 临床特征 组织病理 真菌检查 治疗 1.系统用药 (1)伊曲康唑,疗程12~36个月。 (2)两性霉素B与5-氟孢嘧啶,4次分服或与噻苯达嗪联合应用,至少1个月。 (3)碘化钾、维生素D2等可配合服用。 治疗 2.外科疗法 (1)手术切除,早期病变的皮损可考虑手术切除。 (2)电凝固、激光、高频电刀等仅适用于面积较小的损害。 (3)局部温热疗法,患处局部可使用蜡疗,热辐射等使局部皮温达到50~60℃,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 病因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为最 常见的致病菌,毒力最强 正常菌群(孢子型) 1.细胞免疫力↓ 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继发性:血糖↑,VitA↓,AIDS 2.医源性因素: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置管。 (孢子型) (菌丝型): 胞壁粘附力增强、 抵抗吞噬能力增加、 产生毒素 三. 临床表现 (一) 皮肤、粘膜型念珠菌病 (二) 系统性念珠菌病 (三) 播散性念珠菌病 1.鹅口疮 口腔粘膜、齿龈、舌等处出现白色假膜。 2.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白色假膜 白带↑(乳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测试卷附参考答案(培优b卷).docx VIP
- 精品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学业评价数学试卷(原卷版).docx VIP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测试卷附参考答案【培优b卷】.docx VIP
- 主题班队会课件: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ppt VIP
- 第三章岩基上的重力坝讲述.ppt
-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血液与运动.ppt VIP
- 车辆租赁公司运营及服务方案.docx VIP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测试卷附参考答案【培优b卷】.docx VIP
- 眼内注药治疗后非感染性眼内炎症诊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软组织损伤护理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