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吃苦的成功是不大可能的
不吃苦的成功是不大可能的
高德康,一位普通的农家子弟,1952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镇山泾村。高德康说自己曾是村里最好的裁缝,其手艺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我做裁缝时手很快,一件衬衣我只需25分钟,做一条女装裤子需要14分钟,男裤17分钟,中山装45分钟……中西服装我都会做,那时候,想吃饭就一定要有本事,没本事就没饭吃。”
正是这一手的裁缝活,使得高德康的创业之路选择了服装业。
1976年,24岁的高德康担任山泾村缝纫组组长,8台家用缝纫机是唯一的固定资产。在当时“左”的思想干扰和计划经济的束缚下,缝纫组只有靠租借来的几间破厂房,勉强维持生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雨,使中国农村干涸已久的田野一夜间就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在党一系列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高德康意识到改革开放如潮的势头所带来的机遇和希望。这一年,心高气盛的高德康把村缝纫组改组成“山泾村服装厂”。
为了厂子的生存,他集采购、缝纫、销售于一身,靠着一辆自行车奔波往返于上海、昆山等地。白天,他去拉面料辅料,晚上,加班加点与职工一起缝纫。
高德康风趣地说自己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骑自行车大王”。
谈到这段创业的艰辛时,高德康说:那时,几天一次往返于上海和常熟之间拉料送货。吃苦能忍受,难以忍受的是城里人的白眼。暑天,骑上百里路到上海,背着上百斤的货,费好大劲挤上公交车,却常常被人赶下车,还要被骂上句“乡下人”!也正是这种被人看不起的经历刺痛了高德康的心,他发誓要脱贫致富,让乡下人生活得像城里人一样,甚至还要好。
创业初期,服装厂一直为一些规模大、技术强的国有大企业做配套加工。高德康和他的服装厂在给人家做“凤尾”的同时,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连年递增。
1987年,高德康毅然将几年靠加工所得的30万元投资建造了第一幢厂房。1990年,高德康又投资150万元,建起了第二幢厂房和办公楼。同年,高德康作出重大决策,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波司登。
高德康15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辉煌事业的良好开端。回想曾经的创业经历,高德康直言:“不吃苦的成功是不大可能的”。
90年代以来,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围绕着党的基本路线,存在着相当激烈的争论。这个争论涉及不少问题:基本路线的要点在哪里?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厂长负责制是否削弱了党的领导?私营经济是否动摇了社会主义?经济特区是不是搞资本主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是“单干风”?……。当时,这些问题被一些人说得很玄奥、很吓唬人,不少企业面对市场的疲软忧心忡忡。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高德康说:我之所以能梦圆今朝,除了父辈留给我能扛住一切困苦的肩膀外,关键是在我的信念里熔铸了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信念一旦铸就成企业的灵魂,用不懈的奋斗走向成功就是必然。
1992年,他抓住了邓小平南巡讲话带来的机遇,大胆决策,在204国道的白茆镇工业开发区,先后投入2000万元,兴建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厂房、办公大楼和配套设施,引进了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使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四倍。
一座现代化羽绒服生产基地的雏形已初露端倪,高德康决定放手一搏。
1993年,高德康彻底与加工品牌脱钩,开始在市场上全力以赴地推广自己的品牌——波司登。可是这一次他用力过猛,差点将自己推下了悬崖。
高德康当时面临着几个困扰:一是山泾村得不到更好的信息,面料的潮流如何把握;二是设计的款式怎样才能被接受?没有自己的设计人员只好请人帮忙,翻来覆去别人不耐烦了,只好草草定夺;三是“波司登”在市场上怎样推广?
高德康心中无底。
信息很快反馈回来:面料太超前,款式已过时。代理商们纹丝不动。
高德康立即命令手下连夜加班修改款式,做好后寄出来。但这一次干脆没了下文。
在高德康一个又一个电话的请求下,一些“昔日的老朋友”总算同意“发一点货试销一下”。然而杯水难当车薪,昔日二千多万的家当眼看着变成了一仓库一仓库的积压羽绒服,卖不出去就得一次性亏光,高德康真真正正地一夜白了头。
他指着自己一头乌黑的头发告诉记者:“这全是染过的”。
“这一年真是苦得没法说。晚上要么睡不着,要不就是睡着了又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