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凝材学第四章 硅酸盐水泥.ppt

  1. 1、本文档共1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胶凝材学第四章 硅酸盐水泥

胶凝材料学 第四章 硅酸盐水泥 概 述 一、水泥的定义及品种 水泥是一类具有水硬性的无机胶凝材料。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凡细磨材料,加入适量水后,成为塑性浆状,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的水硬性胶凝材料,通称水泥。 按水硬性矿物不同,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氟铝酸盐水泥 按用途和性能水泥又可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三大类 二、通用硅酸盐水泥(common portland cement):GB175-2007 以硅酸盐水泥熟料和适量石膏,及规定的混合材料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按照混合材料的品种和掺量分为: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 硅酸盐水泥 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即波特兰水泥)。 硅酸盐水泥分为两种类型:不掺混和材料的称为Ⅰ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Ⅰ;掺加不超过水泥质量5%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的称为Ⅱ型硅酸盐水泥,代号P·Ⅱ。 第一节 硅酸盐水泥的原料及生产过程 一、原料 1、石灰质原料:提供CaO,有石灰岩、泥灰岩、白垩、贝壳等。 2、粘土质原料:提供Al2O3,SiO2,有粘土、黄土、页岩和泥岩等, 3、校正原料:铁矿石(提供Fe2O3) 4、矿化剂:煅烧过程中能加速熟料矿物的形成,而本身不参加反应或只参加中间物反应的一类物质。如萤石、石膏等 5、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 钙质工业废渣:电石渣、糖滤泥、碱渣、白泥等含有氧化钙的工业废渣可以用来代替天然钙质原料生产水泥。 硅铝质工业废渣:粉煤灰、煤矸石、石煤、赤泥等工业废渣可以用作硅铝质原料代替粘土生产水泥。 二、生产过程—两磨一烧 生料的配制和磨细——磨 将生料煅烧成熟料——烧 熟料与混合材料一起磨成水泥——磨 三、生产方法 干法:原料烘干磨成生料粉,再入窑烧成熟料 半干法:生料粉加入适量水制成生料球,煅烧 湿法:原料加水磨成生料浆,喂入窑中煅烧 四、生产工艺流程 第二节 熟料矿物形成的过程 分为5个阶段:生料的干燥和脱水、碳酸盐分解、固相反应、液相的形成与熟料的烧结、熟料的冷却 一、生料的干燥和脱水 干燥:生料中自由水的蒸发。 150℃,干燥带 脱水:生料中粘土矿物的分解并放出其化合水,形成活性产物Al2O3·2SiO2。 540~880℃,预热带 二、碳酸盐分解:分解带 CaCO3 +1645J/g = CaO + CO2 MgCO3 + (1047~1214)J/g = MgO + CO2 750~800℃,碳酸钙分解并开始固相反应 1100℃,游离氧化钙数量达到最大。 碳酸盐分解反应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1、热气流向物料颗粒表面的传热过程; 2、热量以传导的方式由颗粒表面向内部分解反应面传递的过程; 3、碳酸盐在一定温度下,吸收热量进行分解并释放出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过程; 4、分解出的二氧化碳穿过氧化钙层向表面扩散的传质过程; 5、表面的二氧化碳向周围气流中扩散的过程。 三、固相反应:放出热量,放热反应带 1、固相反应:碳酸盐分解的组分与粘土分解的组分通过质点的相互扩散而进行的固相之间的反应。 2、固相反应过程:包括固相界面上的反应和向固相内部扩散迁移两个过程。 ~800℃, CaO+Al2O3→CaO· Al2O3 (CA) CaO+Fe2O3→CaO· Fe2O3 (CF) CaO+CaO· Fe2O3 →2CaO· Fe2O3 (C2F) 2CaO+SiO2→2CaO·SiO2(C2S) 800~900℃, 5CaO+7(CaO· Al2O3 )→12CaO·7 Al2O3(C12A7) 900~1100℃, 9CaO+12CaO·7 Al2O3 →7(3CaO· Al2O3 )(C3A) 2CaO+7(2CaO·Fe2O3 )+12CaO·7Al2O3 →7(4CaO·Al2O3 ·Fe2O3 )( C4AF) 1100~1200℃,形成大量C3A和C4AF ,C2S含量达到最大值 3、主要原因是固态物质结构上存在缺陷。 四、液相的形成与熟料的烧结:烧成带 2CaO·SiO2+CaO→3CaO·SiO2(C3S) 通过固相反应形成C3S ,需要温度1600℃ 为了降低C3S形成温度,必须出现部分液相 液相出现的温度取决于物料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最低共熔温度 在CaO- C2S- C3A- C3AF体系中,烧结温度为1300~1450℃ 控制煅烧温度在合适的烧结范围内,即出现烧结所需的最少液相量时的温度到出现结大块时的温度之间。 过多的液相使熟料结大块,导致煅烧过程的故障 液相黏度合适 五、熟料的冷却: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