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苗族舞蹈地域特征
浅谈苗族舞蹈地域特征
摘 要 本文对苗族舞蹈的地域特征(山地特征、服饰特征、巫教特征)进行探讨,旨在对苗族舞蹈地域环境做进一步了解,为深入地探讨和研
究苗族舞蹈文化做理论准备。
关键词 苗族 环境 舞蹈 地域环境与艺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形体艺术的舞蹈更是与生活、工作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与地的关系中,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生理特点和特征产生影响,不同环境下的民族生产方式有别,甚或习俗差异很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环境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引导功能。一个民族的发展跟他所属的地域环境有着重要联系,大多数苗族人民生活在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西南地区,以农耕为主。因此这里的苗族舞蹈则充分地表现出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源于耸立的山地和起伏的丘陵地形,这样的地形体现出明显的阻碍与封闭。其舞蹈体现了陆地山岳混合经济文化之特征,舞蹈其民族性,典型性强。
一、苗族文化背景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贵州的苗族共36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相传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古族名)部落。
史称“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苗族的先民,是苗族人尊奉蚩尤”为自己的祖先。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部落之间的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迁徒方向,先由东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
苗民每搬一地,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这样在群山中辗转,像流沙般地慢慢渗透到贵州全省的大部地区,“苗”这个族称只是一个统称,各地苗民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根据苗族人民各自居住的地区与服饰的不同,各个苗族的称呼也不同,以居住在黔东南地区??苗族为列,雷山县的西江苗族因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而同样是在雷山县,在大塘乡和榕江两汪、空申及丹寨县排调乡等地却因为女子着短裙而称之为“短裙苗”,在丹寨县雅灰、排路,榕江县兴华、定威、平永等地因为地势多为高坡,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被称为“高坡苗”,这里的苗族服饰衣领部位为白色,因此也称“白领苗”。榕江车江这个地区的苗族则成为“车江苗”等。
苗族人民历代生活于大山之中,以农耕为主,在这里,环境赋予了苗族人民朴实、豪放的民族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拓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复杂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苗族的先民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
二、苗族舞蹈分类及基本形态
苗族人民自迁徙以来大多都生活在群山环绕的村寨中,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苗族文化属“既耕且游”,这样的生活环境使苗族人民急需互帮互助,最终形成了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
在人与地的关系中,自然环境对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生理特点和特征都会产生影响,苗族人民主要生活在西南地区,以农耕为主,因为地理环境影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封闭性和排他性,源于耸立的山地和起伏的丘陵,由此形成了阻碍与封闭,经济文化交流困难,所以苗族舞蹈形式体现了陆地山岳混合经济文化之特征。其舞蹈体现出典型的民族性,宗教性。
苗族舞蹈因地域特征与生活劳动影响,其形态丰富多样,舞蹈动作来源多以劳作内容为主。舞蹈分为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等,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芦笙舞大多是男子手持芦笙吹奏舞蹈(也有一些特别的舞蹈形式需要女子同时吹奏舞蹈),舞蹈动作来源是因为这里的人民长期需要爬山越岭从事农耕活动,舞蹈中动作表现以爬坡上坎时的动态为主要原型,脚下踩踢跟随芦笙节奏舞动。
(一)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