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萨满教对东北地区风俗文化影响
萨满教对东北地区风俗文化影响
萨满教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后,它的基本内容已经演化成为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一旦确定下来,就成为北方民族在萨满教的影响下形成的风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是以北方民族的萨满教情节,为基础的包括民居习俗、消灾治病习俗、曲艺习俗、岁时岁月习俗、文学艺术习俗、地域习俗等等。这种具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需要人们了解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俗文化。
1萨满教对东北地区传统民居格局的影响
清末在东北任职的刘兆禔所作《吉林纪事诗》中,有这样一首:“直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袒百神存。禳祈祸福凭义勇,切肉同餐俎上豚。”诗中所咏即旧时东北满族宅院中所立的“索罗竿”。
索罗竿民间称“神竿”,其形式有几种,比较“标准”的如现存沈阳故宫清宁宫门前所立者,选用碗口粗细,一丈多长的笔直树干,去掉树枝和树皮,并把顶端砍削成渐尖的开状,套上一只空底的锡碗,使之卡在距竿顶一尺多的地方,下面立在高约二尺的石座上,这根做竿子的“神木”,必须由本家主人亲自从山林中砍来,否则就是心不诚,竿子也不会有“灵气”。比较简单的“神竿”,则可用数枝、秸杆临时捆扎制成。树竿子的地点,一般在宅院的东南方向正对屋门的位置,比较宽敞的庭院索罗竿位于院心的砖砌或木制影壁之前,因竿子较高,人们从院外就可以看到,也成为满族人家的标志。
2萨满跳神是东北地区居民消灾治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萨满教观念中,人患病源自超自然力的作用,因而萨满治病也主要是通过祈神诊病,跳神治病的形式来实现的。跳神治病是萨满的重要神事活动,无论是萨满,患者及其亲人,还是参祭的群众,态度都极其认真,整个治病过程是在虔诚的气氛中进行的。萨满跳神主要经过请神、降神、送神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最为重要,萨满通过脱魂或凭灵,即使灵魂出体或降神附体来诊断病情,并根据病因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除祛疾患的目的。古代萨满治病多恪守族制,谨依程序而行。延至今天许多仪式已经简化。
拜请萨满,病家请萨满治病,必先拜请萨满??以表示对萨满的尊敬和虔诚信仰,由“博”接待(男巫,二神)并经过“鄂都干”(女巫,大神)的同意,可以治病。
2.1请神,“博”和“鄂都干”身穿萨满服,身佩九块铜镜,身带六个飘带的围裙,用单面法鼓,通过吟唱神歌,萨满呼唤着栖居各方的神灵,向他们传递着请其降临相助,为人治病的信息,与此同时萨满还在二神的协助下,以击鼓、舞蹈等形式相配合,边唱边跳,载歌载舞,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祈愿。
2.2降神,就一般程式而言,萨满在歌舞一段时间后,其声调和动作由慢而快,由缓而急,进而转入激烈的狂舞,并有诸多特异的表现,被视为已将神请下,附于萨满体内。在神附体后,萨满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找出病因,判断是实病还是虚病,并据此采取措施。
2.3送神,降神治病结束后,萨满要将请来的神送走,送神的仪式较为简单,萨满也通过吟唱神歌的形式送神归位,只不过不像请神那样虔诚恭敬。
3萨满教对东北民间曲艺的影响
东北民间说唱在发展上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以清朝中叶为分水岭,在东北地区基本是世居民族。其民间说唱内容,主要形式是说唱民族英雄史诗和巫歌。英雄史诗一般多产生于满族和蒙古族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阶段,巫歌则是萨满在跳神过程中所唱的曲调和内容。东北地区的民族多信奉萨满教,有些萨满本人就是民间艺人,满族说唱《尼山萨满》也是以萨满治病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影响,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满族除长篇说唱如《两世罕王传》、《红罗女》等外,还产生了以“靠山调”等民间小曲演唱的《老姐叹》等短篇故事。其流传形式主要是“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4萨满文化
萨满教在民间留传许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也为现今研究萨满以及地方发展提供了依据,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因素。神话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深奥而神秘的精神家园,神话是早期人类文化的结晶,但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而绝迹,在吉林前郭尔罗斯地区至今流传着关于驴头太子、以及各种女神的传说,在当地也出现了特有的大布苏文学。
5萨满教的地域性
萨满教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信仰观念、祭祀内容与形式,祭品的种类,祭场的选择等无不打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地域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力越低下,人们对地域的依赖性愈强,而这种依赖感正是原始萨满教产生与存在的重要根源之一,人们对地域环境的情感在萨满教中得以宣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萨满教的地域色彩,在萨满教观念中,神灵都各有祈居和各自的管辖范围。对氏族地域环境的重视,反映在萨满教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