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之风与“铎”之味交融.docVIP

“谐”之风与“铎”之味交融.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谐”之风与“铎”之味交融

“谐”之风与“铎”之味交融   摘要:沈起凤《谐铎》是《聊斋志异》之后重要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不仅继承了蒲松龄短篇小说的艺术,更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和开拓,在美学风貌上呈现出“谐”之风与“铎”之味完美交融的状态。与明末清初文言小说情理观之转化的背景一致,《谐铎》之“谐”终归是为了表现“铎”,寓意劝惩才是其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沈起凤在艺术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革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关键词:沈起凤;谐铎;情理观;美学风貌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沈起凤(1741-?),字桐葳,一字桐翙,号红心词客、薲渔,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传奇剧作家、小说家,其文言小说集“《谐铎》一书,风行海内”(《摶沙录》)。甚至有论者曰:“《谐铎》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 [1] (P185)吴梅先生亦赞誉起凤“生平撰述,以《谐铎》一种,最播人口,几妇孺皆知矣” [2] (P458)。《谐铎》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刻成书,以奇异的艺术特色和美学风貌赢得了诸多读者的喜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文言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谐铎》的美学风貌进行深入分析,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伴随着明代中叶阳明心学的崛起,在泰州学派掀起的人文主义思潮的激荡下,思想与文学的各个领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情”与“理”的关系进行了思索。文学的“言情”观与“风教”观之交互影响是考察明末清初文学流变的重要窗口。在文言小说领域,小说家们对于“情”与“理”的思索和表现也在不断演变。对明末清初文言小说“情理观”之转化进行厘析,是理解沈起凤《谐铎》之美学风貌与创作目的的基础;而对“谐”与“铎”问题的把握则是了解《谐铎》创作个性的基础。   一、明末清初文言小说情理观之转化及其对小说艺术的影响   李贽标榜的“童心说”等理论引起了诸多文学大家的好感,徐渭、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人纷纷响应,他们或者强调“真我”,倡导“独抒性灵”,或者强调至情,甚至发明“情教”说,一股大张真情的风气迅速在中晚明形成。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嗟乎!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3] (P1)文言小说虽历来被视为小道,不受重视,似乎也没有戏剧、诗文,甚至话本小说那样敏感地感受到这股风气,然而不得不说也深受影响。   冯梦龙《情史类略》无疑是这一时期文言小说的代表,他也是文言小说大举言情论的理论代言人。署名吴人龙子犹叙的《情史叙》言:   情史,余志也。余少负情痴,遇朋侪必倾赤相与,吉凶同患。闻人有奇穷奇枉,虽不相识,求为之地,或力所不及,则嗟叹累日,中夜展转不寐。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曲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已。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有人称赞名号,信心奉持,即有无数喜神前后拥护,虽遇仇敌冤家,悉变欢喜,无有嗔恶妒嫉种种恶念。又尝欲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各著小传,使人知情之可久,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而落魄奔走,砚田尽芜,乃为詹詹外史氏所先,亦快事也。是编分类著断,恢诡非常,虽事专男女,未尽雅驯,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善读者可以广情,不善读者亦不至于导欲。余因为叙而作情偈以付之。偈曰:“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性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佛亦何慈悲,圣亦何仁义。倒却情种子,天地亦混沌。无奈我情多,无奈人情少。愿得有情人,一齐来演法。”   署名为江南詹詹外史之《叙》又言:   六经皆以情教也。《易》尊夫妇,《诗》首《关雎》,《书》序嫔虞之文,《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姜之际详然言之。岂非以情始于男女,凡民之所必开者,圣人亦因而导之,俾勿作于凉,于是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而汪然有余乎!异端之学,欲人鳏旷以求清净,其究不至无君父不止。情之功效亦可知已。是编也,始乎“贞”,令人慕义;继平“缘”,令人知命;“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辟诸《诗》云兴、观、群、怨、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