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风新动向与“秀”理论形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朝诗风新动向与“秀”理论形成

南朝诗风新动向与“秀”理论形成   摘要:南朝诗歌的艺术走向,以秀句、秀象、秀境的形成为典型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其概括为“句之独拔”、“象之卓绝”、“境之浑融”,这一理论表述与创作实践的相辅相成,是对南朝诗风新动向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   关键词:刘勰;南朝诗;“秀”;《文心雕龙》;秀句;秀象;秀境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2?0187?05   在刘勰《文心雕龙》中,“隐”与“秀”是相得益彰的一对概念。如果将它们置放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大潮流中看,“隐”更多与复古思潮相关,“秀”则更多侧重新变。无论是“秀句”,还是“秀象”,皆以对诗意瑰丽奇特、卓尔不凡的表达为要,当其与 “隐”中蕴涵的象外有意、弦外有音等观念相融合 后,又形成了对“秀境”的新要求。这种围绕着“秀”的理论概括与创作实践,正是南朝诗向唐音转变的一个出口。   一、句之独拔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言:“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汉魏古诗以气象混沌为优点,晋诗后则开始以佳句取胜。明胡应麟《诗薮·内篇》也说:“汉人诗无句可摘,无瑕可指。魏人诗间有瑕,然尚无句也。六朝诗较无瑕,然而有句也。”认为从汉诗到六朝诗,变化的趋势是从“无句可摘”到“有句”。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中同样谈到:“汉魏诗只是一气转旋,晋以下始有佳句可摘。”这里所谓的佳句,指的是一篇之中卓然自立、秀出其它的好句子。   从汉魏诗到晋诗再到南朝诗的演进线索来看,这似乎是有些批评南朝诗歌远不及汉魏诗歌的浑然天成,仅有佳句而无全篇。但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审视,在汉魏古诗向南朝诗的转变中,从自然到雕琢、从天工到思力,正是文人诗独立成体后,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1](155?163)其文学史意义在于,从先秦至汉魏古诗,如《诗经》、《古诗十九首》,或率然天成,或众口成金,或累积成篇,即便是文人所作,亦经过历史滤汰,精粹者流传广泛,方成名篇。随后,汉魏五言诗声色初开,假赋法而为诗,藉情感而成篇,不待思致而巧夺天工。两晋时期,??人叠出,能率尔为名篇者渐少,而能翻新出奇者,必须假以构思安排,如徐陵的“多警拔句”、何逊的“造语新辟”、阴铿的“专求佳句”,皆为凝心深思、苦思锻炼的产物,这是当时文坛风尚使然。   陆机在《文赋》中详细描述了以思力构思的艰难,从中可以看出诗文创作对思致的重视。就句子而言,陆机认为“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必须得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李善注:“以文喻马也。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 也。”[2](313)“警策”即诗文中的点睛之笔。“片言”在诗中要做到像“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样,如玉之在石,珠之在水,可使得山光辉、川妩媚,举重若轻间便使得文章生色动人。这就避免了在一味的追求辞藻之时,诗作华丽有余而深意不足,诗意散漫而不集中,没有深刻的思想。“片言”又如“苕发颖竖,离众绝致”,李善注:“言作文利害,理难俱美,或有一句,同乎苕发颖竖,离于众辞,绝于致思也。”[2](313)强调的是诗中有无提缀主旨、主题之片言的利害。   陆机从创作角度出发,强调“片言”是为了使诗作的意蕴更加透彻,以便于理解,强调作者的主观努力。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则是读者对“秀句”独特审美感受的重视。《世说新语·文学》记载谢公论《诗》: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谢氏子弟论诗,以佳句寻摘来评判读诗的眼光。一方面,他们继承了先秦宴饮赋诗“以诗观志”、“引诗言志”的传统,选取代言情志的诗句。这在当时仍是读《诗》的通例,断取一章以明己志,注重“有雅人深致”的诗意。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南朝人对《诗》的阅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赋诗言志”,逐步地转 向关注文质彬彬。所谓的佳句、美句,指的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句子,这不单从语义深厚的角度着眼,也同时强调句子的艺术美感。这类句子在阅读时,最能代表读者的艺术眼光;在创作时,也最能代表作者的艺术水平。   晋宋之后,诗中对佳句、美句、秀句的追求慢慢形成了风气。这有许多具体的事例,如《晋书·王坦之传》:“坦之标章摘句。”《南齐书·丘灵鞠传》:“帝摘句嗟赏。”《南齐书·文学传论》:“张眎摘句褒贬。”《陈书·陆瑜传》:“(瑜)语玄析理,披文摘句。”还曾涌现出一批选录著作,如沈约的《品藻》、汤惠休的《翰林》、庾信的《诗箴》,佚名的《诗例录》等等。这都说明,南朝时对“摘句”、“佳句”、“警句”等的鉴赏,开始走向成熟,“摘句批评法”被确立为诗歌鉴赏的方法之一。其核心在于以一句代替全章,或以个别代替整体。   当长时间积累的阅读经验转入创作实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