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宁死不默北宋名臣范仲淹.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宁死不默北宋名臣范仲淹

宁死不默北宋名臣范仲淹   中国的王朝,即便烂到骨髓,也不愿在体制内改革自新,非要等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来改朝换代。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也因为触动了官员的既得利益而以失败告终,只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供后人玩味。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遭同僚排挤、攻击,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言事无忌也颇多争议。他入官的推荐人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当朝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但是,他死后的千百年来,士大夫和老百姓却给了他昭若日月的评价,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明代方孝孺说他“时屯道难合,谤息名愈全”;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范仲淹生前有褒扬有指责,有贤名有讥讽,毁誉参半。但在死后却好评如潮,甚至成为了士大夫的精神领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划粥断齑与少年志气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诞生于河北成德军(今河北省正定县)节度掌书记官舍。其父范墉,曾任成德军、武信军(今四川遂宁市)、武宁军(今江苏徐州市)掌书记。范仲淹两岁丧父,家道中落,当时母亲谢氏还十分年轻,加上母寡儿孤,贫无所依,便带着儿子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的朱文翰,范仲淹改姓名为朱说,并在朱家长大成人。朱文翰做过地方小官吏,对继子并未冷眼看待,“既加养育,复勤训导”,寄予厚望,期成大器。范仲淹在洞庭湖畔的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县)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接受了启蒙教育。养父虽然对他期望甚厚,但毕竟是重新组合的家庭,庶母继子难免生出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上也贫穷窘迫,这让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前,备尝攻苦食淡的艰辛和折磨。然而正是这种艰辛和折磨,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范仲淹一生读书不辍,特别是多次迁居的青少年时代,每迁一地,都留下了读书的遗迹,也留下了许多让人感动的苦读故事。在安乡时,范仲淹曾读书于当地太平兴国观,寒暑不倦。清朝翰林张明先诗言:“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以“书台夜雨”这清寂而优美的诗意,概括了范仲淹这段少年攻读生活。   随着学识的增加,范仲淹开始由要我读书变成了我要读书,虽然常常忍饥挨饿,但他不以为意。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前后,范仲淹随养父生母回到养父的故乡淄州长山,读书于长白山醴泉寺,每天的饮食仅仅一碗稀粥,先冷却,然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再配以盐拌韭菜末,“断齑划粥”成了他励志苦读的深刻写照。   如果说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是他自觉读书的表现,那么多年以后他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则是为自立而读书了。幼年丧父乃人生大痛,当范仲淹知道自己是范姓之子时,不异于当头棒喝。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朱氏兄弟奢华浪费而不知节俭,范仲淹曾多次劝阻,有一天朱氏兄弟被劝说得不胜其烦了,便脱口而出说,我们用朱家的钱,与你何干?他听此言十分疑惑,自己不就是朱家子孙吗?他疑骇之下四处打听到自己的身世之谜,最后才知道自己是姑苏范氏之子,内心的痛苦与悲愤喷涌而出,范仲淹是个烈性汉子,他毅然决定自立门户,并立即离开朱家,负琴携剑,求学南京,唯一的目的就是发奋读书、学成迎母,这时,他23岁。   在应天书院求学,由于与朱姓决裂,生活一度没了着落,有一顿没一顿的,异常艰难。《范文正公年谱》上说他“询知家世,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还说“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范仲淹孜孜求学,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日夜与诗书相拥,五年未解衣就枕。南京留守的儿子与范仲淹同窗,十分同情范仲淹,便把他的苦读情况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留守很受感动,从自己的饭菜中节省一份出来送给范仲淹,但范仲淹婉拒了,说不是不感谢您的深情厚谊,但自己喝粥习惯了,也不觉得苦,一旦享受丰盛的饮食,以后喝粥就索然无味了,表达出清贫自甘,清苦亦乐的豁达。还有一次,宋真宗幸临南京,南京万人空巷,应天书院师生也倾巢而出,争睹圣颜,只有范仲淹岿然不动,继续读书。有人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风采,范仲淹说,将来晋见也不晚,可见其抱负的远大。   十年寒窗,范仲淹“大通六经之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即奉母侍养,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理想,也开始了他偃蹇动荡、赤心报国的仕宦生涯。中进士后,他在《寄乡人》诗中说:“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对自己的苦读生活也仅只淡淡的一笔带过。   二、先忧后乐与忠君、爱国、惜民   在范仲淹的仕宦生涯中,身前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御边,二是新政。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战事复燃,范仲淹临危受命,先以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