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代美学休闲旨趣与境界
宋代美学休闲旨趣与境界
[摘要] 宋代美学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走向生活,走向休闲。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促使中国的休闲文化在宋代全面兴起乃至繁荣。宋代艺术审美在趋于精致化的同时也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充分融合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宋人一方面在生活中追求艺术境界,另一方面在艺术中追求生活情趣,由此催生了宋代美学的休闲情调。“玩物适情”所昭示的美学旨趣便是艺术与生活的双向融通,是宋代美学重视生活并落实于生活的体现,它所反映的休闲内涵则包括了宋人对休闲的本体认同、“适”的工夫实践以及超然物外的境界追求。
[关键词] 宋代美学; 休闲旨趣; 玩物适情
休闲是审美走向生活的契机,而审美则是休闲的最高境界。休闲较之审美,更切入人的直接生存领域,使审美境界普遍地指向现实生活[1]。宋代士人生存的特殊环境使宋代艺术审美走向精致化的同时也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艺术和生活的充分接近与融合渐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美学切入生活,走向休闲;生活走向审美,追求品质和趣味。这种艺术的生活化直接促成了宋代美学的休闲情调,而反过来说,宋代美学之所以能够多样化发展,并达到古代美学又一次顶峰,很大程度也归因于宋代社会生活中所普遍形成的休闲享乐的文化氛围。宋代艺术的生活化以及生活的艺术化现象成为宋代美学的突出特征,同时也将中国古代的休闲审美文化推向了高潮。
如果说美学对人生-生活的观照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征的话,那么宋代的休闲审美文化则是这一特征的最好体现。“把握‘玩’是理解宋代艺术的一个关键”[2]173,“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休闲。朱熹在诠释儒家“游于艺”时提出了“玩物适情”的命题[3]94。对艺术的把玩关乎人的诗意生存的维度,这是宋代美学的一个主要特征。休闲审美文化是宋代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宋代美学特有的精神旨趣和风貌。不深入研究宋代的休闲文化,就难以真正了解宋代的艺术审美风格和人生旨趣。
一、 宋代审美与艺术的生活化旨趣
唐宋文化转型表现在宋代文化内倾性特征的形成上。宋代美学一改唐代美学顶天立地式的自我张扬与境界拓取,从自然、社会的外在形象的开掘转而进入一种生活理趣与生命情趣的内在体味,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壮阔意象被庭院深深、飞红落英的清雅意趣取代。宋代书画家米芾的《西园雅图集记》记录了宋人雅集的情景,有“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4]第121册,卷二六○三,41的感叹。于是,在宋人的艺术表现领域,日常生活的题材以及对个体生命意趣的表现越来越明显,艺术借助闲情进入生活,人生通过艺术而雅致化,宋代美学由此呈现出了不同于往代的休闲特征。
就艺术领域而言,从北宋诗文革新开始,宋诗更多地开始表现诗人琐细平淡的日常生活(如梅尧臣、苏轼等),注重从这些生活内容中格物穷理、阐发幽微(如邵雍、程颢、朱熹等),由此感喟人生,嘲弄风月。典型的如苏轼在海南写过《谪居三适》,包括《晨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三首诗,将一种诗意的情怀赋予看似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体现了闲适自放的文人情怀。缪钺指出:“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和答子瞻》、《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以双井茶送孔常父》、《常父答诗复次韵戏答》,共五首,皆用‘书’‘珠’‘如’‘湖’四字为韵)。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见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5]34邵雍的“林下一般闲富贵,何尝更肯让公卿”(《初夏闲吟》)6]269,程颢的“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秋日偶成》)[7]482等,也表现了在平凡生活中的理趣与闲情。
宋词的生活化特征更是明显,它本是“诗之余”,是娱宾遣兴的艺术形式。词与诗之不同在于:“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阙)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微妙,它经常是通过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的白描来表现,从而也就使所描绘的对象、事物、情节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涂有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境’。”[8]155宋代文人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市民休闲文化的繁荣,是唐宋的主要文学体裁由诗转向词的重要原因。诸如宋代城市生活、节日民俗、士人交游情趣等生活题材都由词更自由地传达出来,而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深婉的主观情感,也因词的特性而较诗更易体现。如:“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9]116“翠叶藏莺,朱帘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语料库方法郑渊洁童话“儿化语言”特色研究.doc
- 基于语料库学习者汉语四字格口译质量研究.doc
- 基于语料库对外汉语词汇例句收集研究.doc
- 基于语料库现代汉语派生词类型研究.doc
- 基于语料汉英人体词“耳(ear)”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oc
- 基于课程“学习资源中心”平台建设研究.doc
- 基于软件工程开发企业本体构建研究.doc
- 基于质量参与系数空间结构动力模型简化.doc
- 基于输入、输出和频率理论多语种并行习得研究.doc
- 基于通道费盈利模式中国零售业零供关系研究.doc
-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课堂等待时间策略创新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美术课程中现代艺术教育的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历史:古代洗涤剂与现代洗涤剂的去污效果比较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对文学情感体验的促进作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在2025年特殊人群医疗服务的可行性分析.docx
-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物理波动光学现象的模拟教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