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楚简历史失忆及思想史意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出楚简历史失忆及思想史意义

新出楚简历史失忆及思想史意义   摘要:上博楚简《鲁邦大旱》显示出,在特定的社会形势下,孔子亦以“神道设教”来解决政治与社会问题。子思与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神道设教”思想,又批判地吸收了墨家的“天志”“明鬼”学说。荀子认为思孟学派的神道设教的倾向背离了儒学的核心价值。遂对思孟学派提出严厉的批评。楚简《鲁邦大旱》、《五行》等蕴含神道、天道及神秘主义思想的简文之所以失传,其根本原因在于简文的思想背离了儒学的核心价值。《鲁邦大旱》的历史失忆揭示出,思想史既要关注精英人物的思想,又要注意到社会民众的一般思想。研究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演变,既要关注本学派思想的内在理路,又要注意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   关键词:《鲁邦大旱》;孔子;神道设教;思孟学派;墨子;荀子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2-0058-05   近些年来,楚国故地战国竹简频出,尤其是郭店简、上博简的相继被发现,一次又一次地推进了中国先秦两汉史的研究。这些新出楚简涉及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区域文化史等诸多领域。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楚简学至今方兴未艾,给中国学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随着新出楚简研究的日益深入,新出楚简的思想史意义日益凸显,尤其是一些失传的楚简佚籍,其学术价值更为珍贵。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佚籍文本的内容蕴涵着怎样的思想?为什么这些文本在后世流传中会失传呢?如果一篇文本的失传带来的竟然是一段历史失忆,这样的佚籍就更加珍贵。本文以《鲁邦大旱》彰显的孔子“神道设教”思想为起点,围绕早期儒家以及儒、墨关于神道设教的争论,分析《鲁邦大旱》失传的原因。希望以此为例,对新出楚简的历史失忆与思想史研究有所推进。   一、《鲁邦大旱》的主体思想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第二册公布的新出楚简中,有一篇名为《鲁邦大旱》的儒家简文。该篇简文围绕鲁国发生的一次旱灾,记述了鲁哀公与孔子、孔子与子贡之间的对话。整理者称:“孔子明确提出需要加强刑德之治。而不必用瘗埋圭璧币帛的惯例向山川神灵作求雨之祭。”但简文公布之后,学者们大多发现简文中既体现了孔子的刑德思想,又有献祭于山川的主张。但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或认为,《鲁邦大旱》篇的中心思想是孔子主张正刑德而非祭祀山川;或认为体现了德礼兼重圆融、刑德与事鬼并重;或认为彰显了孔子天人感应的思想。“正刑德”属于人道教化,“祭祀山川”属于“神道设教”。可见,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鲁邦大旱》的主体思想非“神道设教”,仍然是人道教化。但笔者认为,《鲁邦大早》的主体思想是“神道设教”,而非人道教化。   为了叙述的方便,根据学界释读成果,列《鲁邦大旱》简文如下:   鲁邦大旱,哀公谓孔子:“子不为我图之?”孔子对曰:“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唯……”(哀公曰):“……之,何哉?”孔子曰:“庶民知说之事鬼也,不知刑与德,如毋爱圭璧币帛于山川,正刑与(德)……”   出,遇子贡,曰:“赐,尔闻巷路之言,毋乃谓丘之对非欤。”子贡曰:“否,偕乎子女,踵命其欤?如夫正刑与德以事上天,此是哉!如夫毋爱圭璧币帛于山川,毋乃不可。夫山,石以为肤,木以为民,如天不雨,石将焦,木将死,其欲雨又甚于我,又必待吾命乎?夫川,水以为肤,鱼以为民,如天不雨,水将涸,鱼将死,其欲雨又甚于我,又必待吾命乎?”孔子曰:“呜呼!……公岂不饱粱食肉哉!无如庶民何?”   先看第一段话。鲁邦大旱,哀公向孔子询问解决旱灾的办法。孔子说,莫非是刑德出了问题。很明显,孔子在提出解决办法之前,首先批评鲁哀公的政治出了问题。旱灾是天灾,失刑德是人祸,把天灾与人祸联系起来,这是明显的天人感应学说。孔子建议国君从两个方面人手:首先“毋爱圭璧币帛于山川”,其次是“正刑德”。“庶民知说之事鬼也”。所以,禳灾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举行“说”祭,国君向山川献玉帛,带领民众求雨。而“正刑德”本来不是禳灾的手段。但孔子正是借禳灾之机劝导国君进行政治改革。   简文第二段内容是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孔子问子贡,百姓如何评价他给国君的建议。子贡回答说,百姓知道后,都奔走相告。可见,孔子的建议正合百姓的心声。但是,子贡却对孔子重视祭祀的建议提出质疑。子贡认为,只要改正刑德即可,不用举行祭祀。但只“正刑德”并不能立即消除旱灾,亦不能给期待举行“说”祭的普通百姓一个合理的交代。在那个时代,百姓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只能依靠自然界。天不下雨,江河湖海都缺水,所以,禳灾的当务之急肯定是解决水的问题,基本与刑德无涉。事实上,孔子也正是这样做的。   《鲁邦大旱》篇记载子贡对孔子的质疑,正与马王堆帛书《要》篇所载子贡质疑孔子“晚年好《易》”相呼应。《易》是在《诗》、《书》、《礼》、《乐》无法承担儒家教化使命的时候,才纳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