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和处理措施权永萍精要课件.ppt

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和处理措施权永萍精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和处理措施权永萍精要课件

小儿发热的 常见病因和处理措施 权永萍 2007年12月 概 述 发热是指人的体温因为各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发热的分度一般采用:37-38 ℃ 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 ≥40.5℃以上为超高热,低于35℃为体温过低。 热程持续在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 小儿时期的正常体温较成人稍高,因为小儿的新陈代谢较成人相对旺盛,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昼夜之间体温有一定的波动,晨间低,下午稍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饮食,剧烈运动,哭闹,穿衣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可使小儿体温暂时性升高,这种暂时性体温变化不属于病理性发热。 临床常见的发热原因 感染性发热   细菌    真菌     病毒      寄生虫       螺旋体        立克次体 发热的分型 分为急性发热、长期发热; 常见热型: 稽留热-高于39度,波动在1度以内,多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驰张热-高于39度,波动在2度以上,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结核病、化脓性感染等; 间歇热-高于39度,经数小时降至正常,经1天或数天再次发热,多见于间日疟、三日疟; 不规则发热-持续时间不定,波动较大,多见于脓毒败血症、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 波浪热-在数天内逐渐上升,高峰后逐渐下降至正常,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再次发生,反复多次呈波浪状,多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周期热等。 双峰热-在24小时有两次波动,形成双峰,可见于脊髓灰质炎、黑热病、恶性疟疾。 双相热-发热持续数天后,经1天至数天热退期,又发热数天,再次退热,多见于脊灰、麻疹、肝炎、脑膜炎等。 急性发疹性发热的鉴别 长期发热 包括长期高热、长期低热、长期反复发热不规则发热; 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为慢性低热; 引起长期发热的原因很复杂; 诊断发热原因需要周密的病史分析,正确的体检,有计划的进行辅助检查,并根据长期发热的热型表现及其伴随症状进行归纳分析。 涉及各系统,常见30余种疾病。 长期发热+皮疹+WBC增高 1、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多见,真菌、条件致病菌引起的白血症有增多趋势。伴有畏寒、寒战、出汗,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可出现核左移或中毒颗粒。除外寄生虫病及急性传染病。血培养可以明确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 2、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介于风湿热与幼年类风湿之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曾命名为变应性亚败血症。其全身型又称Still病。多见于2-4岁男孩。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以反复发热、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抗生素治疗无效、阿司匹林及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为特征。 发热—驰张热,一般持续6周以上,转于回归热、周期热,最后为间歇性发热,可迁延数年。 化验—WBC高,中性高,有中毒颗粒,ESR快,抗O正常,CRP阳性,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抗核抗体多阴性。血培养阴性。 3、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全身广泛性的中、小动脉炎症性病变,病因尚不清楚。六岁以上男孩多见,病变累及全身的中小动脉,血管中层的纤维素样坏死伸展到内膜和外膜,产生动脉全层炎。在小动脉壁上可见多数灰白色小结节。病变的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可形成动脉瘤,导致破裂和出血,可有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和闭塞,导致多脏器梗死。 主要累及心、肾、肺、肌肉、皮肤、关节等器官,症状多样化,诊断很困难。 无特异性检查表现,皮下结节和肌肉活检可见结节样组织的特征性改变是本病的主要依据。 长期发热+皮疹+WBC降低 4、伤寒、副伤寒:为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儿及带菌者为传染源;粪便中排菌时间长,可延续到恢复期2-6周,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夏秋多见,1岁内少见。病程4-5周,5-7天体温达高峰,持续2-3周,第四周呈驰张热下降,第五周恢复正常。具有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 确诊依靠血培养,第三周阳性率高。 肥达氏反应对诊断有辅助价值,一周末可呈阳性,4-5周抗体效价达高峰。 5、黑热病 ①流行病学资料在白蛉繁殖季节(5~9月)有流行区居住,被白蛉叮咬史; ②临床特点:病程中复发与间歇交替出现,随病期进展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消瘦、贫血、鼻腔或齿龈出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等; ③确诊依据: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骨髓穿刺涂片染色阳性率90%,血清免疫学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 长期发热+皮疹+关节痛 6、风湿热: 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反复发作,主要特征为全身结缔组织无菌性炎症,心脏损害多见,5-15岁多见,遗留下心脏瓣膜损害称为风湿性瓣膜病. 诊断依据 ㈠主要表现 ㈡次要表现 ㈢链球菌感染证据 1心脏炎 1发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