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日俄战争中清廷“局外中立”政策浅探.docVIP

日俄战争中清廷“局外中立”政策浅探.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俄战争中清廷“局外中立”政策浅探

日俄战争中清廷“局外中立”政策浅探   作者简介:赵繁星(1987年—),女,山西阳泉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赵金文(1983年—),男,山西临汾人,暨南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摘要:1904-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在中国东北兵戎相争。清政府做为战争的受害者和当事方,却宣布在战争中执行“局外中立”政策,看上去匪夷所思。清政府是不是完全的虚弱无能的一味妥协,以往简单的评价有无偏颇?无力相争,无奈宣布中立,然城门失火,能不殃及池鱼?而自家失火,果然会完全中立,视而不顾?问题稍微往深处探究一下,或有不同看法。   关键词:日俄战争 清廷 局外中立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有将中国东北变成其黄俄罗斯的野心,而日本1890年形成的“大陆政策”所谓“利益线”,即与日本“主权线之安危密切相关之临近区域”,①就是指朝鲜和中国东北。两强的目标显然有很大的冲突。   日本在甲午战争后迫使清廷将辽东半岛割让并退出朝鲜,却由于与沙俄利益冲突,沙俄联合德法干涉,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于清。这对于日本来说不仅利益受损,更感奇耻大辱。相反,1896年,沙俄利用沙皇登基的时机,诱骗李鸿章签订了《中俄密约》,取得了占据中国东北的便利。庚子年,沙俄趁机占领中国东北,事后在撤兵问题上进展缓慢,缺乏诚意。韩人又背而亲俄,俄人在韩势力,且寖寖凌驾与日人。日人“处心积虑之大欲,劳师废财而得之,无端为人劫去;且备受胁迫,大失国家之体面。”于是“深怒积怨于俄”。②   日本的“大陆政策”与俄国的“黄俄罗斯计划”矛盾尖锐,日本的崛起使俄国感到不安,声称不能继续对此置若罔闻,它们都把对方看作是争夺中国和朝鲜的最大敌人,欲除之而后快。   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利用八国联军侵华的国际形势,以镇压义和团、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出兵占领了东北,继而拒不撤军,企图霸占这块已成为列强争夺焦点的土地,这埋下了日俄战争的祸种。沙俄与日清均有极深的矛盾,日清虽然利益并不一致,甚或对立,然在驱逐沙俄于中国东??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清廷深知,无论日俄谁胜,对中国都非幸事,无力相争,无奈宣布“局外中立”。然日俄双方于战中屡屡突破中立界限,清廷亦未严守中立,中立只是姿态,三方均深悉中立之内蕴。   无力相争无奈中立   清政府做为战争的受害者和直接利益关系者,清政府最初也在立场问题上举棋不定。清政府深知如果确立“局外中立”政策会带来严重后。做为东北的真正拥有者,清如果任由其他国家在东北肆意开战,践踏国土,将使其颜面和威严丧失殆尽。另外,如果“中立”日久,将给列强以清政府自动放弃东北主权的借口,从而失去对东北的控制权。这些都使清政府并不真心甘愿执行“局外中立”政策,但是最终又不得不选择了“局外中立”政策,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清政府方面来讲,它奉行“局外中立”的主要原因就是清政府积贫积弱,政治腐朽,外交上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财政空虚,军事孱弱。根据当时的形势,清无力与日俄任意一方交战。从经济角度讲,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榨取了数以万计的白银,还通过政治贷款把握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大量的赔款使清政府入不敷出,《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赔款之后,经济更是捉襟见肘,“库储一空如洗”③,就连日本也认为当时“清朝财政现状,到底不许与外国战争”④。从军事角度讲,清军在与帝国主义进行了连年累月的争战之后,在国内人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战力虚弱,士气低落,根本无力对抗强大的帝国主义军队。袁世凯对这种情况极为了解,他认为“甲午之役,关内外各军不下二十万,仍每以兵单为忧。况现在日俄交哄,人之兵力倍蓰畴昔,而弩下如臣,处此财力极窘之秋,提此二万余众之卒,布置防守,实有不能不为锶锶过虑者也”袁世凯还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中国如果参战是否能够取胜,大部分军官认为前途茫茫,对自己的军队不抱希望,均说胜利希望微乎其微。这充分说明清当时军事的孱弱程度,越微弱就越害怕战争,清政府闻听参战已有如惊弓之鸟,“良由创巨痛深之余,慎言战事”。   当时的《中外日报》就深刻地分析了清政府面临的危险处境,指出“以中国兵力之不足,军实之不备,军饷之不充,岂能与强俄相抗故当俄人毁约占地时,中俄两国惟以空文相往还,而不敢以干戈相见,此固当局者之苦心也,既已示弱于先岂能发奋于后?则除严守中立而外,更有何策”,这些都深刻地指出清政府“中立”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日俄开战之前,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了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法,不断调唆日俄争战,但是战争打响之后却纷纷宣布“中立”,并不遗余力地让清政府也保持“中立”,前后相反的举措隐藏了列强座收渔利的恶毒用心。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