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斯密伦理学及对经济学贡献.doc

斯密伦理学及对经济学贡献.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斯密伦理学及对经济学贡献

斯密伦理学及对经济学贡献   〔摘要〕伦理和道德是人类实际行为中最为关键的考虑因子,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指出,通过更多、更明确的关注构成人类行为和判断的伦理学,经济学可以变得更有解释力。斯密的《国富论》,被公认为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然而斯密认为他最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却鲜为人知。本文就是从《道德情操论》入手,分析斯密思想中的伦理学,并阐述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同情心;想象力;道德判断;公正的旁观者;自然秩序   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4-0003-08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曾讲到:“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斯密学说。”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重视斯密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的学习及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斯密关于人类具有同情心的基本假设   斯密[1]在《道德情操论》的一开始就论述了每个人都在真切地关心他人的命运。斯密说:“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的必备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的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很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的好处。”   这种同情心是无需证明的存在于人类心里的基本事实,存在每个人的心中,即使是残忍的恶棍和麻木不仁的匪徒亦是如此。“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地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己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任何实例予以证明。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1]   每个人都在关心他人的命运,其程度或强或弱,这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原理。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对同情心也多有论述,比如《孟子》一书中的恻隐之心就是指同情心。在《孟子·公孙丑上》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2]。   然而自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经济学就误入了以自私自利为基本假设的歧途,抛弃了人类行为中最为重要的伦理感情,使得经济学走上了贫困的道路。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一开始就毫不留情地驳斥了人只是自私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无视他人的安危,都不会视他人的悲惨命运而不顾,而恰恰生命赋予人类一种本能,同情别人和关心他人,尽管这种情感对于不同的人或强或弱。   并非只有悲伤和痛苦的情境会引发我们的同情感。无论当事人遇到什么样的情境而呈现出什么样的感情,每一位用心观察的旁观者,一想到当事人的情况,自然而然地会有一种与当事人类似的情感感受从心里油然而生。“当悲剧或浪漫剧里让我们着迷的那些英雄人物最后得以脱离困境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股喜悦之情,和我们因为他们的苦难而感受到的那股悲伤一样的真诚;我们为他们悲惨的遭遇而兴起的那种同情感,和我们为他们的幸福而兴起的同情感一样真实”[1]。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同情心有以下含义:   第一,悲悯或怜悯。比如当别人正在遭受酷刑,我们借由想象力,设想自己在受刑的话,我们内心也会掀起一股疼痛难忍的感觉。   第二,同感同义。亚当斯密说:“同情或同情感一词,虽然原义也许是相同的,不过,现在如果用来表示我们与任何一种感情同感共鸣,或对它产生相同的情感,或许没有什么特别不恰当之处”[1]。   第三,认同或理解。我们无法如实感受别人的感觉或感受别人的体验,因此,同情不是感情,而是对他人感情的认同或理解。   第四,同意这些感情作为处于某种特定情境的恰如其分的反应。   当我们表示同情时,是使得自己设身处地地置于他人的处境,这并非因为他人的处境会影响到我们,而是想象自己就是处于那个处境的人。“同情感,与其说是因为我们看到某种感情所引起的,不如说是因为我们看到引起那种感情的处境所引起的”[1]。   根据斯密的论述,我们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中,以便理解他人的感觉,而不是仅仅把那种处境和自身的处境相联系。同情是理解他人处于某种处境时的感觉或可能引起的感觉,但它并非使得自己的感情体验与他人的感情体验等同起来。因此,想象力是理解斯密整个道德心理学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