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永新让阅读点燃更多人心灯
朱永新让阅读点燃更多人心灯
1950年元旦,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处于弥留之际,他对前去探望自己的彼得·德克鲁及其父亲阿道夫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我的努力没有任何重大意义。”
“理论如何才有价值?”这是《管理大师德鲁克》中的一则小故事,它曾彻底改变了一位中国官员的“行走方式”。
以此为时间节点,1999年之前,已官至苏州市副市长的他一直心系教育;1999年,他来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讲学带徒,提出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从此,他的名字——朱永新,便和“新教育”画上了等号。
做实验:一生点灯?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四十年未遇的大暴雨,当天晚上6点左右,一位朋友挂念朱永新,便发短信询问“在哪里”,朱永新以打油诗回答:倾盆大雨,吾在路上。错把北国当水乡,无奈苦应酬,梦想不忘。朋友知道,朱永新的“梦想”指的是新教育,于是和诗鼓励:百万兵马,十年草粮。大帅小兵一肩扛。风雨等闲视,高歌朝阳。
之后,这段“往事”被朱永新记录在《新教育的新征程》这篇文章里,他感慨道:是啊,新教育一路走来,如今已迈过第十个年头。
新教育是否真的改变了很多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很多学生的生存状态,甚至改变了很多学校的面貌?朱永新做出了自信的回答——因为新教育实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1800多所实验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此进行了证明。
起源于2000年的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在2000年朱永新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以“理想教育”之名概括出新教育的基本思想,他在引言中写道:“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随着2002年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成立,新教育实验从思想变成了行动,在第二年的研讨会上,就汇聚了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实验者。但有着官员身份的朱永新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对他有争议。有人说,他是在建一座教育的乌托邦王国;也有人将他比作一个“疯子”,带着一群跟着他做新教育的“傻子”在奔跑……
“这十多年来,新教育从当初一所学校发展为1800多所学校,从苏州开始起航,现在全国已经有42个试验区,200多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新教育实验,应该说成长的步伐还是比较坚定的,也是比较快捷的。”
这一点,让朱永新感到很欣慰,也很幸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拥有了“和新教育一起成长”的收获。
在2013年新教育国际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朱永新说,这是点灯人的聚会,他还表达了点亮更多盏灯的愿望。
在他那书香浓郁的办公室里,朱永新袒露心声:“下一步我仍将继续用心地去点这盏灯,通过点燃阅读这盏灯,去点燃更多人的心灯,让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孩子、更多的父母,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真正走进阅读的世界,和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智慧对话,能够真正形成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家园。”
这位年过半百的新教育实验发起者两次感慨道,“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够做好一件事情,真正点亮阅读这盏灯,就已经不容易了。”
做官员:为谁打工?
除了“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这个身份外,在介绍朱永新时,外界通常会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这个身份放在前面。
这些年来,“亦官亦学”,是很多人描述朱永新时,必不可少的一个词汇。“亦官亦学”,毕竟“官”在前,“学”在后。在苏州市副市长任上的十年间,朱永新每周一到周五,为苏州市打工;每周六到周日,为自己的理想打工。那十年也是他面对争议最多的十年,但他问心无愧,“我绝大部分精力毫无疑问在政府,并不像有些人讲的,这个人不务正业,市长不好好做而去做学问。”
在从政之前,朱永新的理想丰满、履历丰富。
1958年8月,朱永新出生在江苏大丰县南阳镇一户普通的教师家庭中,父亲是当地的小学校长,母亲是招待所的普通员工。孩童时代,他常五点半就被父亲从睡梦中唤起,然后用一支毛笔临摹柳公权的楷书。那时候形成的每天早起的生物钟,至今未变。
1975年,朱永新高中毕业,父亲那时已当上南阳镇文教助理,但却无法为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不过这也为朱永新的履历上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职业词汇:会计、翻砂工、泥瓦匠小工、搬运工、营业员、秘书……直到3年后考上江苏师范学院政史系,又继续深造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班,先后学习了5年,之后朱永新才进入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部,算是有了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
在高校,朱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