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潍坊风筝文化学解读
潍坊风筝文化学解读
作者简介:李言超(1985-),男,山东潍坊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黄伟(1986-),男,湖南邵东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风筝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事物,放风筝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项体育活动。潍坊是风筝的故乡,是风筝的主产区之一。本文拟从历史渊源、存在条件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潍坊风筝加以解读,以期对潍坊风筝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潍坊风筝;历史渊源;存在条件;文化内涵
一、潍坊与风筝的历史渊源
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与风筝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于风筝的起源现存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墨子及其弟子鲁班发明了风筝。墨子,名翟,鲁国人。《韩非子·外储左上》记载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这里所说的“木鹞”就是风筝的前身,现在我国南方还有很多地区把风筝叫做“鹞”。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墨子的学生。《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西汉的《鸿书》也记载:“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无论是“鹊”还是“鸢”都是今天风筝的前身。
潍坊人民喜欢放风筝的习俗也有史料记载。《潍县志稿》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做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1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能找到众多关于潍坊民间放风筝的描写。曾在潍县做过县令,“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过《怀潍县》一诗,诗中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2这里,郑板桥记载了在草长莺飞的春日,妙龄女子放风筝、荡秋千的习俗。满天飞舞的风筝,五色摇摆的罗裙,在春光的照耀下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潍县诗人郭麟在《潍县竹枝词》中也记载了潍坊人民放风筝的习俗:“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3诗中描写了在小寒食(即清明节)这一天,潍县儿女纷纷来到白浪???畔放纸鸢、荡秋千、踏春赏景的美丽风情。诗中提到的白浪河是古潍县的一条重要水系,至今仍存。
二、潍坊风筝存在发展的条件
风筝作为一种文化事物,它的出现、存在和延续都不是孤立的,“风筝凝聚了民间的生活方式、思想信仰、审美情趣,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一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密切相关。”4
1.自然条件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东部,黄河下游地区。在远古时期,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山洪暴发,在这里形成了肥沃辽阔的冲积平原。其平均海拔不超过一百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肥美辽阔的冲积平原为放风筝提供了最佳的天然场所。
从纬度带来看,潍坊地区整体处于北纬35°—37°之间。由其所处纬度带和面海背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其中最适合放风筝的季节就是春季了。一般说来,大风和下雨的天气不适宜放风筝。而潍坊的春季恰好是清风徐徐,光照充足而雨水偏少。在春回大地的日子里,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惠风和畅,这就为放风筝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环境。
2.经济条件
潍坊在古代属于九州之一的青州,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中国最早的地理学专著《尚书·禹贡》记载:“海岱维青州,潍、淄其道。”周初武王封姜尚于齐,建都营丘(今潍坊昌乐)。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齐国境地,管仲辅佐齐桓公在这里成就了霸业。《战国策》中记录了当时齐国的繁荣:“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淄甚富而实”。5秦代这里属于临淄郡。汉武帝时这里被划分为青州刺史部。唐朝时期,这里属于物阜民丰的北海郡。到了明清时期,潍坊隶属于青州、莱州二府。潍坊在这时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关于这一时期潍县的盛景,郑板桥曾在《潍县竹枝词》里描绘道:“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6这时的潍坊尤以手工业最为发达,素以“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而著称于世。而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潍坊风筝在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制作风筝的从业人数剧增,风筝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外地客商络绎不绝,风筝贸易十分兴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经济条件为潍坊民间风俗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人文条件
潍坊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史前时期,这一地区就有了文化的萌芽,东夷部族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相继发展,形成了一个东方新石器文化圈,“自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其中一些文化特质,绵延四五千年之久。”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