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勋卓我理想不是主义,是实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勋卓我理想不是主义,是实践

潘勋卓我理想不是主义,是实践   潘勋卓正在“美丽中国”的零薪酬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每天只睡很少的觉,但高鼻深目的他脸上看不到一丝倦意。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喝了很多咖啡,我有星巴克最高级的卡!”坐在对面的他,用流利的汉语调侃后,好脾气地回答记者关于“美丽中国”的任何问题,哪怕这些问题他已是第1001次回答。   这个来自美国的意大利裔男人,五年多来,每天都要喝无数杯咖啡,醒着的时候,日程表上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如此拼命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生在哪里,都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   这件事听起来有点大,也有点怪。“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关心中国孩子?”刚刚创立“美丽中国”时,潘勋卓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疑问。但那时他还年轻,20出头的心气儿是“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不可能的事)”,他不懂挫折和障碍,只知躬身奔着目标,一路向前。   两千个日夜倏忽而过。如今的专业型非营利组织——“美丽中国”已经拥有超过200名项目老师,他们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的超过50个课堂上,影响着超过4万名农村中小学生。这些影响,用数据呈现出来是颇令人振奋的:65%的班级在重大考试的平均分有所提高,48%的班级提升了考试通过率,84%的班级学生在批判思维一项上有所提高。而作为“美丽中国”CEO的潘勋卓,支持者也已不乏李嘉诚基金会、太古基金、高盛集团这样的公益、投资大鳄,在不定期召开的理事会上,与他一起议事的是在财经新闻中频繁出现的张欣、方风雷   潘勋卓正在一步步接近目标。   但和五年前相比,他好像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年轻那么帅,还是频繁在各地出差,坐着各种奇怪的交通工具,奔波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是和满身尘土的学生们滚在一起、住潮湿阴暗的宿舍。唯一变化的是:不知什么时候,他的洁癖,消失了。   为什么要做“美丽中国”?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问这个问题,潘勋卓都要给你从一盆土鸡汤讲起。   那是2007年,他还只是IUP——一个清华大学语言项目的学生,从美国来中国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在此之前,他来过中国两次,每次都是在北京师范大??呆七八个星期,目的也是学汉语。   来中国前,潘勋卓是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的高材生,爸爸是康奈大学的教授,妈妈在意大利的工厂为多个国际知名牛仔裤品牌提供布料。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是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智库之一,一旦考入,前途灿烂。   来清华,除了学习汉语,潘勋卓还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做准备。在普林斯顿,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新农村运动,汉语进修结束后,他把论文方向定在了中国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需要实地调研,他通过水木清华论坛找到了一个熟悉农村状况的同行者后,他们出发了。   第一站是云南省临沧市的双江县。因为有个普林斯顿的校友给那里的一所小学捐资修建部分校舍,所以潘勋卓决定去看一看。在经过了几小时飞机、几小时大巴的颠簸之后,他俩坐上了开往山里的拖拉机。但即便是这种最泼辣的农村交通工具,也没能敌过泥水交加的不堪路况。天黑了,他们的拖拉机抛锚在了一片甘蔗田边。   潘勋卓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夜晚。如华的月光下,两个来自繁华都市的年轻人,无奈甚至绝望地蹲在湿滑的田埂上,饥寒交迫,一筹莫展。   此时,俸校长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出现了,他是潘勋卓要去的小学的主管人。在学校久等客人不至,于是骑着摩托车下山接应,“他突突突来到后,摩托车后座上竟然还放着一只铝盆,盆里是香喷喷的土鸡汤!”潘勋卓说,快饿晕的他们,就蹲在那里,就着月光,把那盆汤喝得一干二净。   甘蔗田、月光、土鸡汤和俸校长,这是成长于纽约曼哈顿上流社会的潘勋卓对中国农村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个温暖意象让他对农村产生出一种情感和好奇。接下来的半年里,他走访了云南、河南、广东、青海和北京周边的诸多乡村,进入500多所农村小学访问,访问的结果震撼了他:   “之前我一想到农村教育就是希望工程的海报,女孩大大的渴望知识的眼睛。但真正到了农村之后才发现现实和自己想象有一定差距。在农村,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渴望上学,因为他们不知道知识的用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大多数在外地打工,孩子住校,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熬时间的办法。老师、家长和环境都不相信孩子可以在学业上成功,他们也不相信自己。”   另外,他在农村听到最多的说法,是农村优秀老师招不来、留不住,只有20%~50%的学生能通过中考。大多数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流向了滚滚的打工大军。   望着孩子们灵动的眼睛,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潘勋卓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意义。“他们并不比你我小时候笨,但他们的机会非常有限。”   他决定做点什么。最先想到的是捐钱,给一些可以派驻优秀老师到农村去的机构,但反复寻找无果。   那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