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明伦和他朋友们一条不知走向河流
魏明伦和他朋友们一条不知走向河流
这几天,魏明伦琢磨着把画册《百老汇·群芳谱》,交付给出版社重印出版。
2010年,为了庆祝魏明伦的文艺生涯步入第六十年,四川省文化厅给他做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全国文化圈、戏剧圈、艺术圈里的朋友都纷纷道贺,就连贾平凹、余秋雨这些不太爱露脸的多年好友,都“破戒”出席了座谈会。
来不了现场庆贺的,就从四面八方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百老汇·群芳谱》就是为庆贺魏明伦六十艺寿赶出来的画册,里头汇聚了一百多位艺术家给他写的诗词书画。
闲暇时,魏明伦便会翻翻这本画册。每一个贺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表演艺术家于蓝画了一幅牡丹赠他,上书“春华秋实”;舞蹈家赵青是电影明星赵丹的女儿,她照着魏明伦的照片画了一幅油画作为贺礼;姜文平时不太练字,怕书法写不好,便一口气写了八十多张贺词,最后选出一张自己最满意的,拿来送给了魏明伦;陈道明、杜宪夫妇和魏明伦相交二十余年,贺词虽短,只有六个字,但也最实在:“贺陆零,待柒零”……
魏明伦翻开其中一页,“唯人为本,乃通鬼神”。这是黄宗江的贺词。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黄宗江索性打着赤膊,写下了这幅大字。有趣的是,这幅大字上一共盖了五个章。“其中有个章给盖倒了,于是宗江又在倒章的旁边,补上去一个正的。”几个月后,还没等到冬天降临,黄宗江就去世了。“这估计是他最后的绝笔了吧。唉,看着这字,想着宗江。心里头,沉重。”
画册里头,排在第一位的是黄苗子的贺词。作为后辈,魏明伦时常和黄苗子一起聊人生、聊艺术。得知前来做客的魏明伦即将迎来六十艺寿,当时已九十七岁高龄的黄苗子当即决定要送一幅大字送给这位挚友—实际上,黄苗子的身体状况已经很糟,每周都要透析。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还是完成了一幅写在六尺宣纸上的书法:“文章自古推巴蜀,司马扬雄四海存。讽世僻邪新意象,巴山才子魏明伦。”
两人告别的时候,黄苗子由于行动不便,没法亲自送挚友到家门口。“走到门口,我向他道别。我一转头,看到他在抹眼泪,好像冥冥中知道这即将会是永别一样。”一年多后,黄苗子辞世,魏明伦就这样失去了这位忘年交。
短短三年时间,画册中的人,黄苗子走了,车幅走了,黄宗江也走了,还有张瑞芳、庄则栋、张学津……“走了,都走了……”魏明伦合上画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每天下午,魏明伦就会出门,来到离家不远的人民公园。
这是成都人最热衷前往的休闲场所。绿树成荫的公园里有好几个茶馆,过道的桌子上往往是一把瓜子、一个热水瓶和一杯浓茶。茶杯上的茶渍鲜亮,一根根茶叶梗慢悠悠地从杯底漂浮上来。来往的人们就这么露天坐在参天大树下,手捧着浓茶,相互插科打诨,打麻将看报纸,安逸地晒着太阳,享受着一份独属于成都的自在悠闲。
魏明伦就在这样的悠闲中快走起来。这几年,他坚持锻炼身体,每天快走一个多小时,居然瘦下来二十多斤。“身轻如燕,健步如飞,精神也好了。”
魏明伦的第一个头衔是剧作家。他年幼登台,以“九龄童”的艺名名噪一时,后因唱坏了嗓子,从此主攻戏剧创作。改革开放时期,他写出了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剧本—《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这些戏剧的创新意识,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响。
就在大家期待着他的戏剧事业再上巅峰之时,他却沉醉于杂文创作。等到杂文写出了名堂,他竟又开始写起碑文,直至今日。
也不是每天都要创作。“有东西就创作,没有就不写。我都73岁的人了,不可能每天都处于饱和状态。”没事时,他就下下象棋、看看电视,平日里也不上网。但说到社会上的新鲜事,“网盲”魏明伦倒是一件也没落下,“我有一条关注现实的感应神经—就算不上网,我还有其他渠道。”
这条感应神经一直存在。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和中期,魏明伦用戏剧揭露黑暗、反思历史,并曾经直指“文革”,例如现代戏《四姑娘》和《岁岁重阳》,旧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共鸣。他还试图用戏剧的方式向人们讲述“文革”的苦难,唤醒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警觉。三十多年过去,他的小说、杂文仍有揭示“文革”的力作诞生,但戏剧表达却几乎绝迹。对此,魏明伦感叹,“我对文革的反思,对现实的剖析,很难化入戏剧演出。”
因此,这几年魏明伦决定换招,转向骈文。“戏剧的依附性太大。我的观点主张,要通过舞台这个形式表达出来,太难了。当前几乎没有可能。我要直抒己见,不如选择另一种文体。”
“没有一毛钱,你仍然可以写作;但没有几百万,你就别说戏。”要把自己的创意在舞台上实现,涉及太多东西—钱、权、导演、演员、评委……“太多阻碍了”,魏明伦说。“我不想求人,就换一招试试,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几年,他致力于骈文创作,并很快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不打不相识
一个不求人,足见魏明伦的执拗。但也正是这份执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