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西山猪倌”回乡自白.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山猪倌”回乡自白

“西山猪倌”回乡自白   编者按:“诚聘失地农民来京养猪! 由于人手不足,现求一户能够来北京养猪的失地农民。我们除了提供住宿(当然是农村的民居环境)外,还可以划拨一小块土地供种植使用。最好是夫妻二人,有养猪经验且愿意来北京的农村长期居住、劳作。养猪的地点在北京西北郊区的小山村。距离北京市中心天安门正好60公里。” 9月10日,名为“西山猪倌”的一位网友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引来众多网友关注。“确实是人手不够啊,本地劳动力本来就少,当地还有不少护林护路的工作,愿意养猪的就更少了。”她解释道。   “西山猪倌”,真实姓名胡红伟,《新京报》前财经记者,一年前,她和丈夫从城市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在北京西北郊一块封山育林区,开荒拓土,劳耕苦作,和父母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养猪、种枣、种核桃,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感受到农村劳作带来的丰收喜悦,品尝到了农家产品带来的健康和美味,体会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带给她的温情。于是,她开始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到回归农村的行动中。   目前,胡红伟的“招聘”工作正在进行,在当地农民都纷纷进城或转向村中护林护路的工作,没人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时,她的“返村”经历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尽管现在他们还需要一份城市里的工作维持日常开支,但是他们的回乡梦越来越真实,并在试图寻找一条在农村可以维持生计的创业之路。或许,您可以从下面这篇“西山猪倌”的自白中有所感悟。   又是一个周末夜里11点半,一个大着肚子七个月的孕妇,一个边开车边和客户开电话会的公关男,终于送完了最后一位顾客预定的“山黑猪”肉。从顺义新国展到南二环潘家园,13个顾客,绕了几乎半个北京城。   我和先生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甚至这工作因为突发事件让他前一天彻夜无眠;我们俩也都不靠卖猪肉吃饭,我们的送肉车“牧马人”让很多顾客印象深刻。深夜的北京仍然雾霾笼罩,在回来的路上,挂掉电话的他在夜色里说,不能这么搞了,要不咱们回家专职养猪吧!   我们俩是因为这山黑猪走到一起的。我的家在北京昌平区流村镇的一个小山沟里,从小??妈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一定得好好念书,一定得走出去。我和弟弟都是在村里上小学,乡里上初中,县城上高中,最后终于考到北京读大学,后来进了外企国企工作。尽管我的北京户口证明我是个北京人,但是考上大学那一年我站在长安街上,东单和王府井都分不清。家里两个孩子都考上大学在村里并不常见,那年高考我还考了我们高三文科的第一名,这让我世代在村里务农劳作的父母亲戚感到很欣慰。但是,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有一天还会想回到这里。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002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农村、农民还是贫穷、邋遢、没文化的代名词,当时我一个朋友骂人的口头禅是“真农民”,尽管他不知道我来自小山沟,但是我很敏感地冷落了他。十年之后,2012年,在空气污染雾霾肆虐、食品安全问题频现、房价高企不下的背景下,农村在很多人眼里俨然成了“桃花源”。我初中上学路上村边的大河套,如今遍布着上千栋的木屋、别墅;我上高中每周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如今一早一晚挤满了城里来踏青挖菜摘果的老头老太太;我原来很少谈到我的家乡,如今常常被人问起,“嗨,你帮我打听打听还有宅基地卖么?想在乡下弄个宅子。”   来问的朋友中,有一位成了我的先生。不过他没多问宅基地,他说,你们家那都种什么?养什么?   从我记事起,我父母除了种地,贩过鸡鸭,收过破烂,还卖过冰棍,但是他们做得最长的就是养猪养鸡。租过大棚养鸡,闹鸡瘟赔本了,承包过拥有几百头猪的养猪场,赶上价格低谷,也没赚着钱,最后从养猪场赶回家三头老母猪,从此这一养断断续续就是十五六年。养上了猪,他们又琢磨着做起了豆腐,豆渣给猪吃,猪粪种黄豆,黄豆磨豆腐,就靠着这样的循环,我们一家四口从原来的鸡圈,搬到了新盖的四间大北屋,支撑着我和弟弟相继读完大学,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有啊,我父母一直养猪的,我们家那有特色的香椿、马芽枣……你想干嘛呢?”他眼睛里闪着光,“现在绿色食品多受欢迎啊,这个值得投资。”我以为他开玩笑的,但是他和一伙朋友们激动地跟我爸爸谈了几次,双方一拍即合:反正都是养猪,干脆按新式养法合作养,养肉质更好的北京黑猪,放到我们家的山坳里去,那有山能让猪爬天天运动,有天然的山泉水,喂粮食不催肥,等着猪自己长够出栏的分量。我们家负责养殖,他们负责市场销售。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艰巨的。2011年下半年,我们把山里的羊肠小道改造成农用三轮能够开着上山的土路,再通过崎岖坑洼的山路把建材用农用三轮一点点运上山;我们开辟了一块块荒地,一砖一瓦在山里盖起了猪圈和配房,再把山泉水泵上半山腰的猪圈里;我们还顺着南北两道山脊修起了数百米的护栏,重达数十几斤水泥栏杆,都是一根根扛上根本没有路的山脊。由于地形限制,每一包喂猪的粮食,都要用人力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