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三候痹源流及临床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因三候痹源流及临床意义

三因三候痹源流及临床意义   【摘 要】 三因三候痹是按证候分类的风湿病,包括正虚痹、邪实痹、痰瘀痹。三因三候痹可以作为风湿病的二级病名。风湿病按证候进行分类论治历史悠久,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将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概括为“虚邪瘀”,并将虚、邪、瘀证候分类的风湿病命名为三因三候痹。三因三候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对风湿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值得我们进一步发展和研究。   【关键词】 风湿病(痹病);三因三候痹;“虚邪瘀”理论;二级病名;源流;规范化   三因三候痹是正虚痹、邪实痹、痰瘀痹(瘀血痹、痰浊痹)的总称[1],是按证候分类的一组风湿病。三因三候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有关三因三候痹的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以便能使三因三候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1 “三因三候痹”病名的确立   三因三候痹,又称三候痹,是按证候分类的风湿病。“三因”是指风湿病的三类病因:“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痰瘀气滞”,简称“虚邪瘀”。中医风湿病的病因很多,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还有饮食、劳倦、外伤、瘀血、痰饮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类。对于“虚邪瘀”致痹,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素问·痹论》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等。之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但大都沿用《内经》的经典论述。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曰:“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成病,又邪入于阴则为痹。”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痰浊为“支饮”,曰:“支饮亦令人痹。”明代徐彦纯《玉机微义》设“痹因虚所致”专论。王肯堂《证治准绳》认为外邪致痹占主导地位。清代喻昌《医门法律》曰:“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立论“痹证有瘀血说”。现代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首次提出“瘀血”可为痹病的独立病因,并于1983年在《痹证治验》中创造性的将风湿病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同时强调“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往往是不可分割的”[2]。这就是风湿病“三因”的由来。   “三候”是指风湿病的三个主要证候:“正虚候”“邪实候”“痰瘀候”,也简称“虚邪瘀”。证候是病机变化的概括,它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对临床施治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按证候分类,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3]。从证候角度对风湿病进行分类由来已久,如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根据痹病正邪盛衰之不同,将痹病分为虚痹、实痹两大类进行论治,曰:“痹虚,谓气虚之人病诸痹也……痹实,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吴塘《温病条辨》也指出对痹病要虚实异治。现代黄文东主审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也以虚实为纲,将行痹、痛痹、著痹、热痹等列为实痹,将气血虚痹、阳虚痹、阴虚痹列为虚痹。把风湿病分为虚实证候论治,已有共识。随着对风湿病认识的深入,瘀血、痰浊在本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如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认为:“瘀血湿痰,蓄于肢节之间,筋骨之会,空窍之所而作痛也,肢节沉重者是湿痰,晚间病重者是瘀血也。”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曰:“痹久必有痰湿败血瘀滞经络。”而且临床上,瘀血、痰浊证候不但常见而且十分重要,在痹病的辨治过程中有突出的地位,显然将痹病只分为虚实两大证候是不完整的,是与临床实际不符的。娄多峰教授在提出了风湿病“虚邪瘀”病因病机的基础上,1994年在《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中首次将痹病分为三大证候:正虚侯、邪实候、瘀血(包括痰浊)候[4],将瘀血候和正虚、邪实两证候并列,进行辨证论治,进一步发展了“虚邪瘀”痹病理论。本辨证分类方法有以下优点:容易理解、操作简单方便、目的明确、疗效明显。由上可知,正虚、邪实、痰瘀既是风湿病的三大病因,又是其必然的三大病机转归,更是其三大临床证候,可作为痹病的证候分类。因此笔者认为,可将按“虚邪瘀”证候分类的风湿病称为“三因三候痹”或“三候痹”,并于2000年在《中医正骨》第9期上首次提出[5] ,   后被《中国风湿病学》《风湿病诊断治疗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和《中医风湿病学》等所采用。“三因三候痹”的提出,代表了现代对风湿病病因、病机、诊治方面认识的提高[6-9]。   三因三候痹是按证候进行分类论治的一类风湿病,在临床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把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名来看[10],三因三候痹就是二级病名,正虚痹、邪实痹、痰瘀痹(瘀血痹、痰浊痹)等就是三级病名。   2 风湿病的病因——三因:虚、邪、瘀   自《内经》以来,诸家对风湿病病因的探讨颇为深刻,涉及范围也广,但认识不尽统一,各有所偏。娄多峰教授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大量临床总结,从发病学角度首先将风湿病病因概括为虚、邪、瘀三类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