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中抗菌成分研究进展
中药中抗菌成分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的技术发展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中药新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近年来,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加、抗生素的滥用,而由于的特殊机制,传统的中国医药抗菌,不容易产生耐药性,抗菌中药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中药抗菌历史的分析,对中药抗菌成分进行探讨,研究不同中药制剂的抗菌作用。
关键词:中药,抗菌成分,抗菌作用
1 中药的抗菌历史
中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而深刻的,我们已经在很多年前的传染病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自1930年代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抗菌药物抗菌应用以来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使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了很多。由于的特殊机制,传统的中国医药抗菌,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中药抗菌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由中药制成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复方或单方制剂以及中西药配伍制剂越来越多的得到研究与证实,由于其不良反应的相对重量轻,易产生耐药性等逐渐被学者注意,抗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如汉代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讲的就是的传染病的总结,记录详细的外源性致病因素,不同的抗菌证型和抗菌表现,中国医药综合抗菌应用的发病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杀死传染病细菌,使用不同种类的中国传统医学适当的相容性,不同类型的感染细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叶天士《温病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上用于传染病的高峰期,疾病包含在现代医学中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和各种相关感染性疾病。这是中国古代的医家通过长期的抗菌实践和经验,并成为合理应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抗菌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中药抗菌成分的研究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药,毒副作用小。全球范围内对中药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传统的药物组合物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深入。其组成成为而言,它可分为有机酸,生物碱,黄酮,挥发油,苯醌等。李曼玲报告富马酸,琥珀酸,没食子酸,白花月酸、松萝酸等一些有机酸如金银花,诃子,西洋蓍草,九里明和其他有效成分的一些药物。有不少学者对其他类型的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如果系统的研究需要从制药和化学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抗菌药物的原则,以增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2.1 生物碱类
P.K. Tarus等由Zanthoxylum davy提取,以确定组成的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生物碱具有抗菌活性。这些生物碱广泛存在于罂粟科,芸香科,紫堇菜科植物,包括白屈菜红碱的无患子科。生物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基因工程,对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中药化学成分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调控、发酵培养条件的调控,能够增大有效成分的含量。在研制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当中,对于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分离纯化的研究,定向引导生成有效的活性成分,新工艺、新剂型的开发等都可应用生物技术。
2.2 有机酸类
常银霞等报道蝉翼藤属药用植物中三萜酸2B, 3B, 27-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 28-二羧酸(远志皂苷元)具有抗菌消炎活性。
1805年从阿片中提取出吗啡,意味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的时期正式开始。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并开发新药,最令人关注的成就当属紫杉醇,于1992年经批准上市,用于卵巢癌的治疗,并成为了首选药物。[2]几十年来,我国先后开发出七十多种新药并广泛在临床上应用,其中麻黄素和青蒿素,被举世公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都是从我国的常用中药提取出来的。对天然药物采取深入的生理和化学活性研究,进而发现临床上可用的原型药物,有着非常大的机遇,发现具有研制前景的全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改造及修饰,找到结构更加简单、疗效更好,且能够用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备选化合物,再通过临床验证判断这个化合物能够成为新药并上市。
2.3 萜类
杨扬研究表明,羽裂蟹甲草挥发油主要成分的A-姜烯,大牦牛儿烯D,A-蒎烯,芳樟醇,B-月桂烯,顺式B-罗勒烯和罗勒烯酮的挥发油,这些都是很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酵母菌,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更强。现代药物化学,萜类产物的研究表明:从萜类的化学成分已经都超过了80,新的药效团模型的建立及追踪分离分析方法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成分。可以推断出,一个简单的萜类可能有数百个以上的化学成分。在这许多化学组合物,它是活性成分,它们的特性和作用的原理如何?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大多数以前使用的传统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成分单体分离,并阐明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化学结构修饰,合成疗效高,毒性低的新药物。这是一个国内和国际众多学者所采用的方法,实践中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