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倾听“沉默声音”
倾听“沉默声音”
在新闻实践中,沉默者可以是新闻当事人,也可以不是新闻当事人。新闻当事人的“沉默”既有主动沉默,也有被动沉默。在数十年的惯性作用下,由于一些媒体在姿态上的错位,导致话语形态上的错位,忽略了很多沉默者,容易导致新闻失实,更容易在方向上隔空打拳,内容上隔靴搔痒。
把新闻的话语权还给那些沉默者,让他们勇敢发言,才是及时、准确披露真相的关键所在。新闻当事人的“沉默”情形分析
新闻话语表达“沉默”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新闻当事人的主动沉默。新闻当事人明知事实真相,但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也可能出于自我保护而盲目从众,故意保持沉默。记者在采访、调查过程中,也习惯性地忽略沉默者的存在,从而导致新闻当事人在话语表达上向缺失。
浙江常山某地有一泓泉水,不知从何时起传出一个谣言,称这泓泉水可治肝癌。一时间周边省、市前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也因此而做起了小生意。为揭开真相,记者深入该村采访、调查。取了水样送往有关部门检测,最后的数据表明,“神水”根本就没有治癌功效。但在问到谣言因何而起时,却没有一个村民正面回答,大家反而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村民增加收入。镇干部也出面说情,希望记者不要捅破这层窗户纸,让这个贫困村的百姓挣点钱,改善一下生活。
新闻当事人主动沉默是新闻采访的大忌,也是新闻失实、失真、失准的重要根源。在社会转型期,公众心理错综复杂,记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入“沉默”的陷阱。
第二种情形是新闻当事人的被动沉默。这种情形具体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1 话语缺位。准确还原新闻事实,必须兼顾不同新闻当事人的话语表达,而在具体新闻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导致新闻当事人的缺位。导致新闻一面之辞,隐含着片面甚至是错误的风险。
这种情形在一些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13年春运期间,杭金衢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轿车追尾撞上一辆面包车后起火。小轿车车体严重变形,司机死亡,四名乘客受伤被送往附近医院救治。记???对这场事故的报道,图文并茂,现场感很强,表面上看,这称得上一篇好新闻。但文章自始至终只有一名消防施救人员在“说话”。主要原因在于两辆车上的乘客死的死、伤的伤,再加上事故发生在高速公路上,没有其他目击者。消防队员赶到现场时,离报警时间已将近半个小时,事实还原就只能根据消防队员对事故现场的勘查结果推断,记者也没到医院向当事人再度求证。
2 话语越位。从新闻话语表达的角度看,代人表达需十分谨慎,否则会给新闻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甚至让记者卷入官司。笔者曾编发过一则社区新闻,说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通过劳务中介找了一位保姆照顾日常生活。但上门做了两天,保姆就提出不干了,理由是老人对她提出非分要求。老人要求中介退还中介费,于是中介与老人间发生了分歧。记者在还原事实经过时,只听取了中介一方面的叙述,却没有采访新闻当事人另外两方。让中介代替新闻当事人来还原事实经过,显然是不合适的。尽管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采访,但稿件一旦见报,对当事人双方造成的伤害还是难以避免的,最后撤稿。
此类情形在涉及民事纠纷时,最容易出现,以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为由,而让第三方出面陈述事实,存在准确性风险。
3 话语错位。准确还原事实真相,就是准确还原与事实相关的因果链,做到同一层面的因果对应。一旦此因不对应此果,就容易导致话语表达上的错位。
《衢州晚报》曾刊发过一则短社会新闻,说的是一对恋人产生矛盾,女方跳河自杀。记者在还原此事的因果关系时作了简单化的处理,将当天中午吃饭时女方对男方烧的猪脚不够烂而发生争吵与女方一气之下跳河自杀之间构成了唯一的因果联系。稿子见报后,当事人找到报社,提出事实表达不准确,因为女方一直以来患有抑郁症,经常无中生有、疑神疑鬼,猪脚事件仅是诱因之一。文章中将此事当成唯一原因,让他感觉压力很大。由于这种因果关系话语表达上的错位,给当事人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教训深刻。
以上几种情形的存在,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话语表达的方向、站位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新闻事实还原究竟是让谁说话、向谁说话、怎么说话和说什么话的问题。如果记者在采访中能倾听更多人说话,尤其是那些“沉默者”说话,那么就可以避免很多风险和误区。
回归新闻规律,倾听“沉默的声音”
1 合理设置议题,让沉默者有话可说。
新闻以事实说话,这是新闻传播学上的一条铁律,无可厚非。但新闻同时又是选择的结束,也就说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事实说话,决定着让谁说话,说什么样的话,说给谁听,效果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较高传播效果的事实,应该是受众想听、可听、愿听的事实,尤其是受众愿意参与进来,想说、可说的事实。
关于公民价值观的报道是近一两年来的一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AD软件:PTC Creo 二次开发all.docx VIP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pdf VIP
- 《宪法基本知识课件:公务员考试公基必备》.ppt VIP
- 航空概论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ptx
- 辽宁研发楼室内精装修冬季施工方案.doc VIP
- 《饮用水源保护区》课件.ppt VIP
- 2022年CCAA注册审核员《产品认证基础》试题(网友回忆版).docx VIP
- 证明某人是某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协议书6篇.docx VIP
- 2025-2026新人教版小学3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
- 精品解析: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解析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