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村落空间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村落空间
摘要:本文通过三门塘四大家族的族谱材料、碑文与访谈材料,大致勾勒了谢、刘、王、吴四大家族的定居历史,以及三门塘村落的形成过程;族谱提供了家族血缘共同体的想象资源,与村落中实存于当下的建筑物,一同成为了不同姓氏空间的确认凭据。本文尝试将空间作为文化文本进行解读,突破空间的共时性,而将空间做一历时性的动态阐释,从而传达“空间界定历史”的学术意图。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清水江;三门塘;谱系建构;姓氏空间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2-0032-05
人类学在十九世纪形成之初,便与历史学结下不解之缘。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建构了不少理论范式,但是和历史学的关系一直都是若即若离。直到萨林斯有关库克船长的研究,提出了以“文化界定历史”的看法,从而奠定了历史人类学的基础而有所突破。将空间这一共时性的概念,置于一个村落历史的过程化叙述与讨论中,它不仅包括发生在过去村落物质性空间的营造过程,也包括了人们利用这一空间的当下活动。对三门塘这一结合了过去与当下的村落空间的解读恰恰是近年来历史人类学跨学科的研究旨趣所在,呈现村落文化的同时,也了解自然物质空间与人们因实际需要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下建构出的空间观念的文化基础何在。
在传统史学中,方志、民间文书是现象叙事历史的文本基础,但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历史的建构与再现形式都变得多样,本文试图将空间作为文化文本进行解读与阐释,突破空间的共时性,而将空间做一历时性的动态解读,从而传达“空间界定历史”的学术意图。本文的田野点三门塘村是在贵州省黔东南苗侗自治州天柱县坌处镇,该村地处清水江下游,湘黔毗邻地带。该地区自古生产杉木等优质木材,天柱县的木材外销早在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就有了记载。到了雍正年间的开辟“新疆”,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征剿、设置“新疆六厅”、对清水江整治疏浚等等,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王朝秩序的建立和深化。围绕着木材采运而展开的地方社会生活也发生着纷繁复杂的变化,三门塘作为清水江下游水系网络中的一个村寨,在清代后期成为“外三江”之一,扮演着当江歇客、代客买木、木材整修的中介代理角色。
如今,三门塘行政村分别由三门塘、三门溪、乌岩溪、喇赖四个自然村寨组成。其中三门塘现有户主姓氏共18姓,以王、谢、刘、吴居多。本文通过收集到的三门塘四大家族的族谱材料、碑文与访谈材料,大致勾勒出谢、刘、王、吴四大家族的定居历史,以及四大姓氏展开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修路、架桥、修井等村落物质空间的营建过程。一方面,族谱为家族分立提供了血缘认同的历史证明与家族历史的书写时间;另一方面,留存于当下的建筑物,给予了不同姓氏空间的确认凭据,各个家族的居住格局展现了入迁的时间序列。三门塘人带着“移民”、还是“土著”的疑惑,努力地追溯自己的血脉源流,也试图寻找到自己在村落形成历史中的坐标。
一、族谱中的祖先
三门塘人对他们居处的这片土地有着丰富的血缘构想。不同姓氏族谱的修撰,为家族在地方社会中地位的确定与姓氏的血缘认同提供了历史依据。在田野访谈中,三门塘人对于他们的族源归属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说他们是当地原住民,直到中央王朝开化这片蛮夷偏远之地,因要入籍纳粮、参加科举,才开始编撰谱系来源,寻求汉族正统;一说正如族谱中记载的那样,几大姓氏都因各种缘由从外迁居此地,以一种移民身份在此安家落户。不论如何,如果说在过去族谱成为人们成为王朝子民的依据,那么如今三门塘各家族谱记载的家族历史成为了他们在村落中安居乐业的凭证。族谱或许只是血缘家族共同体想象的凭据,它成为地方社会向国家谋取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象征资本,也是家族力量在地方社会的一种展示。
(一)开基立村的谢姓
在一九九一年,黔城与天柱一带的谢姓族人对他们的源流谱系进行了一次梳理,在新修的《谢氏族谱》中抄录了数份旧谱谱序,其中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谱序中,“十二世孙主修庠生安”对湘黔交界一带谢氏的来源有较为详细的叙述:
吾族始居河南,溯其源开封府陈留郡东门街竹搭桥。于宋季时始祖祥卿公出任黔东,任镇远太守,生子三:郁七、郁八、郁九,后致仕归,道经黔邑,见山水秀明,风俗淳美,遂家于龙标城西,七、八二公子孙,一入天柱蔡溪立籍,一移住罗翁,二世祖郁九公立基在城坊,创置田产,好善不倦,中年乏嗣,因将土名磨头、竹滩等处田地,计粮七担三斗有零,于皇庆癸丑岁上元日,施入玄灵观,随舍家丁田尧义,事奉香火,获育一男,因命名“玄”。玄公生子三:以芳、以茂、以兴,由是九公龛像永昭观内,子子孙孙绵绵累叶矣。迄五世祖政弼、政奇两公备述世系,书立家传,使世世子孙得有所考。迨至明末,邑遭流寇,被兵火,户口播迁。谱牒由是散失。
文中提到的蔡溪,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