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空谈误国教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空谈误国教训

古代空谈误国教训   说起空谈误国,人们会下意识想到西晋清谈亡国的惨痛教训。可悲的是,这一教训并未使清谈之风销声匿迹,后来的精英阶层仍醉心于虚诞,不屑于时务,高谈有余,治国无术。南梁后期,魏师已将临江陵城下,素好玄谈的粱元帝萧绎仍不慌不忙召集群臣“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巡城之际不忘“口占为诗”,“群臣亦有和者”。身死国灭的梁元帝再一次将清谈演绎到了极致,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与思考。   清谈是空谈的重要表现。纵览历史,可以发现,除了清谈,空谈的现象屡见不绝。所谓空谈,大致有这几种表现:   ——冗长拖沓的废话。此种文风动辄鸿篇巨制,令人目眩神迷,其中纵有真知灼见也被淹没于浩瀚文字中,虽披沙沥金而不可得。洪武年问,刑部主事茹太素向朱元璋上陈时务。煌煌万言,朱元璋用了两天才让人念完,不禁又生气又无奈,说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于是下令规范奏折格式,“伸陈得失者勿繁文”。   ——脱离实际的空话。除了赵括纸上谈兵的千古笑谈,此种文风以宋代文人策论最为典型。宋代以文人治国,虽然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但当这种书生气质运用到政治中来,却往往流为空谈,华而不实,虚而无用。毛泽东曾评论,“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空话连篇”,“皆书人欺人之谈”。同样,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大量守旧官僚仍然固守理学、刚愎自用、不思进取、颟顸无能,对新事物新变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百般抗拒。内忧外患之际,大学士倭仁却高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反对“以夷为师”,主张“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简直迂阔不堪。   ——不负责任的大话。西汉吕后执政期间,一次匈奴来书,言多傲慢,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高声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见吕后正在气头上,纷纷表示赞同。这时中郎将季布厉声说道:“樊哙可斩也!从前高帝(指刘邦)将兵三十万,犹被匈奴困于平城,当时??哙亦在,如今却说十万之兵就能横行匈奴,此欲摇动天下也!”吕后闻言,遂罢朝不复议出兵之事。其实,对匈奴战或不战,皆可一议,但樊哙不假思索不经论证便夸下海口,若果真成行,后果可想而知。   ——自欺欺人的平安话。此种文风反映出的是逃避现实、掩耳盗铃、鸵鸟式的心态,似乎只要不去提、不去想,危机就不会存在。南北朝时期,隋兵已磨刀霍霍准备大举南下,陈朝君臣仍在高谈“长江天堑自古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陈后主“笑以为然,故不为深备,奏伎纵酒赋诗不辍”。“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文墨日繁,其政日乱”的陈朝最终被不喜文词的隋朝所灭,也许实属必然。   ——沽名钓誉的漂亮话。此种文风在明代后期言宫中最为盛行。本来,上书言事、指陈时务、讽谏得失是言官本职,也应当肯定。但当时许多人却不是带着建设性的态度、为解决问题而建言,而是将之作为博取名声的手段,言辞尖酸刻薄,极尽讽刺谩骂,结果使问题不但未能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唯一作用是树立了自己高大形象。万历之后,言官与内阁水火不能相容,内阁每一项决策无一例外都遭到言官激烈抨击,导致内阁畏首畏尾、循默避事。还有的言官不惜以血肉之躯为代价,将矛头对准皇帝,皇帝越是震怒、刑罚越是严酷,就越能体现自己“批龙鳞”的勇气,如对万历帝百般讥讪、大肆指责。此等人身为朝廷命官,为获得民望、青史留名,不分皂白处处以站在朝廷对立面为荣。一句“讪君卖直”,既道尽其本质,也说出了万历帝的无奈。   ——道德至上的意气话。本来,政治固然不能不讲道德,但同时更是利益博弈的艺术,有时还免不了需要妥协,但一些人却罔顾其他,一味高举道德大旗,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而这种语言由于占据道德制高点,往往令人难以辩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逼近,此时明王朝还可选择南迁赢得时间,“徐图后策”,孰料兵科给事光时亨等人义愤填膺,坚决主张固守京城。此言一出,谁复敢再提异议做“秦桧”?终使明王朝坐以待毙。后人检讨明亡教训,都不约而同总结“书生误国”、“清谈误国”。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明末在可和之际却因“朝议纷呶,是非蜂起,遂不敢定和,以致国力困极,宗社沦亡,岂非书生纸上空谈,误人家国之明验哉”!清初思想家颜元更是借宋儒讽刺明代群臣“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更可气的是,有的人只逞意气之快,事到临头又不敢以死报国,如前述光时亨放言与国存亡,城破之日却迫不及待投靠李自成,为天下耻笑。   最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反对空谈的当属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张居正在未任内阁首辅前曾上陈六事疏,其中第一条就是“省议论”。他指出,“顷年以来……文藻竞工,览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