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颞骨冠状位HRCT解剖迟放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部颞骨冠状位HRCT解剖迟放鲁课件

耳部-颞骨冠状位HRCT解剖 迟放鲁-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 * 由于气化程度不一,颞骨的的气房除了在乳突外,常常分布在颞骨岩部,颞鳞部或延伸至颧部。因此颞骨或乳突的病变也会向这些部位迁延。观察冠位颞骨CT,应该包括颞骨岩部及颧部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发现中耳、内耳,内听道病变,也可以观察到颞骨相关的侧颅底病变。 ??? 上文介绍颞骨轴位(水平位)CT对于理解乳突气房结构,面神经在颞骨内的行走,咽鼓管结构、中耳听骨结构、和有良好的显示,尤其在内耳结构的发育、后鼓室的精细结构如鼓室窦、面隐窝的辨认方面优于冠状位CT扫描。而冠位颞骨CT在观察中耳乳突炎性病变,中耳乳突积液,中耳乳突软组织肿块方面,优于水平位CT。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冠位CT对估计中耳炎病变程度方面有较大优势,是耳显微外科手术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结合水平位CT和冠位可以对颞骨及其周围病变形成立体印象,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图37从颞颌关节前缘开始,颧骨(zygomatic)近颞颌关节处出现气房,在颞颌关节内侧出现少量岩尖部气房,在岩尖(petrous apex)气房内上,有一椭圆形略呈内下外上开放的骨管,为颈内动脉(carotid artery)管水平段,冠位CT呈二端开放状。在图的最内侧为斜坡(clivus)的前部。该层面所显示的均为颅中窝(middle fossa)。 图38在图37的基础上,主要变化为颈动脉管,由于颈动脉从前向后行走时逐渐进入斜形段,其冠位CT内下方由开放的开口成为封闭状,使颈动脉管成为向外上方开口的盲管状腔。 图39~40下颌骨升支开始出现,岩尖部和颧骨的气房比较明显。 图41颈动脉管的前上方原开口处开始呈封闭状。 42下颌骨升支明显,但尚未达到骨髓腔,颈动脉管进入斜形段,为一封闭的椭圆形呈外上内下的管腔,周围被岩尖部的气房包绕。在颈动脉管的后下方,颞颌关节的内侧,咽鼓管(eustachian tube)由外上向内下开放的的腔隙。 图43 由于颈动脉与冠位不在一个平面,其下降过程中管腔逐渐变小更扁。在含气的咽鼓管的内侧,可见与咽鼓管平行的条索状软组织影,是鼓膜张肌管的张肌(tensor tynpani)。此平面在岩尖与斜坡之间的间隙为后颅窝(posterior fossa)。在岩尖以上平面仍为中颅窝。 图44 在咽鼓管和鼓膜张肌管的外上方、颧骨气房的内侧由一圆形的气房,是前上鼓室(anterior epitympanum。前上鼓室位于上鼓室的前方,由Cog(齿突)分隔。中耳炎症或胆脂瘤常常隐匿在前上鼓室。在前上鼓室的前方有一较深的弧形切迹。 图45? 前上鼓室变大,其前方弧形切迹的底部向下凹入,是岩大浅神经区(region of greater superficial petrosal nerve GSPN)。咽鼓管及鼓膜张肌与前上鼓室相邻。 图46? 在前上鼓室的前方,原岩大浅神经区的部位下方出现一小的圆形腔,为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在膝状神经节前方有一骨质致密区为耳蜗的前缘,颈动脉的斜形段行走在耳蜗骨的下方。咽鼓管的上端与前上鼓室接近,咽鼓管与前上鼓室交界处略宽大的气房是管上隐窝(supratube recess)。鼓膜张肌为一软组织突起,位于耳蜗骨的外侧。 图47? 乳突气房出现。耳蜗可见骨迷路,在骨迷路外侧前上鼓室与中鼓室的前部仅有一小的骨性分隔(齿突Cog)。在前上鼓室与前中鼓室分隔的内侧紧贴耳蜗鼓岬处的软组织为鼓膜张肌。鼓岬上方的向外开放的小孔为膝状神经节。颈动脉紧贴在耳蜗鼓岬下方,邻近前中鼓室。 图48? 耳蜗螺旋结构清晰。在耳蜗外上开放膝状神经节小孔与齿突连线平面以上为前上鼓室,可见部分锤骨头。在此平面以下到耳蜗鼓岬下缘平面为前中鼓室(anterior meosotympanum)。鼓岬下缘与颈动脉同一高度的是下鼓室(hypotympanum).鼓岬内侧仍可见鼓膜张肌。 图49? ?耳蜗的前部结构显示清晰,可见底旋和中旋。在耳蜗的正下方为颈动脉,颈动脉外侧的间隙为下鼓室。耳蜗的外侧缘是鼓岬,紧贴鼓岬伸向中耳腔的软组织阴影是鼓膜张肌(tensor tympani)。在鼓膜张肌上方耳蜗的外侧有一缺口,其中软组织为面神经水平段(鼓室段),在面神经鼓室段内侧耳蜗上方有一圆孔结构内含面神经迷路段。在上鼓室内可见锤骨头(head of malleus)、锤骨颈(neck of malleus) 。在锤骨颈下方鼓膜将外耳道和中耳腔分隔。在耳蜗内侧内听道出现,在颞骨内侧出现一骨性缺口。 图50? 耳蜗底旋变小,中旋依然清晰。耳蜗外上方面神经水平段呈圆形管腔,由于外侧骨壁薄,似呈开放状。原圆形面神经迷路段向内延伸为一细缝隙,上界为内听道顶部,下界为内听道横膈。内听道形态出现,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