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地名,消失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失地名,消失文化

消失地名,消失文化   地名的自然消失比地名的人为消失要缓慢得多,自然消失必须是随着地名载体的消失而消失。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受到极大的轻视,等醒悟过来已悔之晚矣。   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终于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贵阳地名故事》出到第五集有300多万字,挖掘了不少贵阳的老地名,向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没有问题,国家要求首批纳入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是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地名。一查历史资料惊了我一身冷汗,贵阳市竟然一个千年地名都拿不出来申报。怎么可能呢?贵阳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延续上千年,应该说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应该有地名,因为没有地名人类难以开展较为广阔的生产、生活活动。   三千年的历史,就应该有三千年的文化,还有三千年的地名及其地名文化。在这个地域内,不仅应该有行政区划名称,而且应该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居民地名称,大型人工建筑等名称。而且居民地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出现要比其他名称早得太多,这才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逻辑。可是,猛然间却发现牂牁没有了,夜郎没有了,且兰也没有了。至今没有发现这一地域上的古老民族给人类留下炫目的高度文明的东西,就连被称作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存在得最为普遍的地名都在其地理载体上消失了,这些或多或少能体现点地域文明文化内涵的千年地名消失得如此神速,令人不得不深感惋惜。   我粗略数了一下,消失的地名有近百条,其中不乏存在了百年的地名;附在实体上的千年地名一个也没有了,在那段历史时期结束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能体现一个历史时期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的地名,还没有来得及给后人留下许多颇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就完结了。这些有价值的地名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呢?总结一下,无外乎有两条:一是人为的变更,用新地名取代旧地名;二是地名的自然消失。由于缺乏对地名专门的历史记载,当后人更改前人所拥有的地名时,过了几代人之后就没有人能记住那些古老的地名了。地名消失,地名文化也随之消失,所以至今很难找到牂牁、夜郎、且兰时期留下的贵阳的古地名,以及极为珍贵而独特的那一时期的地??文化,使得后来的学者在挖掘、整理、考证那一段时期的历史文化时显得捉襟见肘。存在如此久远的民族怎么会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点光辉灿烂的东西呢,毁灭太多,保护太少是主要因素。据查:美国各图书馆共收藏中国方志上万种,日本各图书机构与文库收藏方志几千种,其中有不少属地名类图书。曾记得日本人侵华时制作的贵阳1:50000的地形图,地名标注之精准,到20世纪90年代初还在沿用。他们对文化的重视更多的体现在行动上。   地名的自然消失比地名的人为消失要缓慢得多,自然消失必须是随着地名载体的消失而消失。比如:黑羊箐的森林被砍光了,黑羊箐也就消失了;富水干涸了,富水这条河的名称就终结了。要以地名为线索去追溯贵阳古老的历史,比考古发掘还困难。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受到极大的轻视,等醒悟过来已悔之晚矣。前段时间贵州与湖南争抢夜郎之名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素来被人瞧不起、被认作代表野蛮、落后的地名名称,转瞬之间成了抢手货。这个事件的发生应该引起对地名文化保护的足够重视了吧,人说聪明人不犯第二次错误,可是许多聪明人经常犯第二次、第三次错误。前久就有人提出将修文县的六屯乡改为“桃源镇”,息烽县的养龙司乡改为“龙泉镇”,白云区的牛场乡改为“蓬莱镇”,观山湖区的百花湖乡改为“九龙镇”,白云区的马掌坡路改为“绿地伊顿大道”,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更名者认为现在这些名称太土,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我处于好奇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想探究一下这些被看成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地名到底是否有更改的必要性。   据查:修文县六屯乡。为明朝时百户长官带兵屯田的地方,在乡境北部一带先后有六个百户长官率兵屯田垦荒,称做“六屯”,俗称“格篼六屯”,1953年于此建乡,故称为六屯乡。名称存在了几百年。   息烽县养龙司乡。元至元十七(1280)年,在今乡境置养龙坑宿征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1372)年,改置为养龙长官司,因此而得名。名称也存在了几百年。   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民国时期在此设立集市,以天干地支排列记数日期,每逢丑日天赶场,按十二生肖称牛场。因驻地在牛场街上而得名。名称存在了上百年。   观山湖区百花湖乡。上个世纪60年代建大型人工湖,库容量1.3亿立方米,小型水库6座,总库容量241.9万立方米;山塘45座;提灌站79座,总装机功率2052千瓦。湖中有一岛屿名“百花坡”。坡上春夏之季“百花齐放”,故名“百花湖”,百花湖乡因之而得名。名称存在了几十年。   白云区马掌坡路。从白云白路中段起至贵阳水泥厂止,因当地马掌坡故名。命名年代不详,但却见证了贵州人挑马驮的交通运输历史。   我不理解的是,上述地名怎么就成了旅游经济发展的障碍呢?这些名称到底土在哪里?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