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中古典意象现代性抒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错误》中古典意象现代性抒写

《错误》中古典意象现代性抒写   内容摘要:《错误》是“浪子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以往学界对它的关注多偏执于其传统性或者现代性。但是笔者却认为,本诗是诗人运用了古典的意象,抒发了孤岛意识,表现了郑愁予现代性的思考。本文主要从分析意象出发,试着探寻其现代性的抒写特点。   关键词:古典意象 现代性抒写 孤岛意识 郑愁予 《错误》   《错误》中的主要意象有“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帷”、“归人”、“过客”等,他们都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古典美的意象。但是作为台湾现代诗坛中现代派的代表人物,郑愁予则通过化用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技法,表现出他对于客居台湾这座孤岛的现代性思考。   一.郑愁予深厚的国学积淀,用古典意象勾勒出三月的江南。   童年时期的郑愁予在逃难途中,仍由母亲教读古典诗词,他可以说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文人。他自己就曾说过:“我从小喜欢国文,当时已看过多部小说,还读了很多旧体诗词。”《错误》在九行的短小篇幅中,连续用十五个意象。而这十五个意象每一个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为文人刻画,但凡我们提起这个意象的名称,基本上都能说出其代表的古典情结。诗一开篇,就写到“江南”。它是屈原《招魂》中写到的凄婉哀伤,“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它是古乐府《江南曲》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令人沉醉与神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江南美得如梦中的天堂,让远去的游子,无限低徊伤感。“容颜如莲花”,在古典诗词中也颇为常见。白居易的《忆江南》和《长恨歌》中都有写到,“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粉嫩的莲花自然如同美人的脸面,但是其花开花落又预示着美人容颜的易逝。说到“东风”,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柳絮”是《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帷”是周邦彦《满江红》笔下的“揽衣起、春帷睡足”的闺中女子。??窗扉”是陆游《院中偶题》中“画船欲解还归卧,寂寂窗扉听鸟声。”“归人”是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过客”是元代侯善渊的《益寿美金花》“获取或来如过客。”“意象经营独具江南特色和中国风味,有着中国诗的固有魅力。”他自己也说:“尊重传统也不可或缺。”一连串的古典意象进入诗里,仿佛一首怀咏江南的小词小令,营造出一种朦朦胧胧的古典美,具有其早期诗歌的传统性特征。这也就是有的人认为在读了他的诗后,认为他“是台湾现代派中的婉约派”   二.化用古典意象,拉开审美距离,凸显诗歌张力,现代诗歌技法的应用。   “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本首诗的诗眼,两个古典意象是传统的,在相隔千年的历史之后,进入现代诗中,时间的距离,给本诗增添了大量的留白空间,再经由现代的读者的品味,自然就产生了无限的联想。“开落”是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是个体存在的自然状态,是不可逃离的宿命。这就表明,本首诗不是简单的情感状态描摹,而是对于存在的思考,逻辑的理性思维是现代人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窗扉紧掩”,本是中国传统闺怨诗的象征,但郑愁予在这里,只是化用了闺怨诗中人物的情感。在现代这个“不再相信”的社会状态之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无处不在,将心灵之窗紧掩的又岂止是闺中妇人,所以在此处,更深层的表现出现代社会中,人是孤独存在的个体,周围都是紧闭着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是无法相互信任,更无法走进彼此的心。“归人”与“过客”,是一种生存状态的两个对立面。“对立”一方面代表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另一方面意味着,双方之间不可抗拒的距离。对立与同一,拉开了审美的距离,增加了诗歌的张力。结合前文来看,“过客”一方面与前文铺垫的温婉江南和等待的闺中女子,形成背离,另外一方面也颠覆了传统的期待,造成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感。现代文学作品,通过隐喻、象征、留白等手法,造成其表现的情感的隐秘性,距离感与作品张力是其诉求之一。   三.身世飘零的孤岛意识,是其现代性的抒发。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是“春闺诗”、“游子诗”,但是,要真正探寻到诗歌的深层含义,就得透过诗的表面,进入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探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一九四九年,郑愁予一家人随国民党逃离大陆去台湾。在那里,等待这样一批新台湾人的,不是重返家园的希望,而是与当地土著的激烈矛盾冲突,是对故土的无限怀想,是对身世飘零的虚无感,是背离故土又无法走向新世界的“孤岛”意识。郑愁予的童年及少年时期都是在路上漂泊着的。“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他的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日时期随母亲转转各地避难,抗日胜利后到北京,1949年逃去台湾。”不过十几年的光景,却跑遍了大陆及台湾,这样的身世遭遇奠定了郑愁予诗歌的感情基调。《错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